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
道德与法制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规则。
这是本篇的引子,借着这个主题来聊聊今天的电影,《守法公民》。
前有老爷子布莱克(电影《我是布莱克》中主角)因心脏病辛辛苦苦申请经济救济,却被告知不符合标准而被拒,最终好不容易拿到了社会救济的资格,却猝然离世。
后有大文豪丹尼尔(电影《杰出公民》中主角)风风光光回到故乡,惨遭嘲讽和戏弄,最后受人唾弃,险些死于非命。
前者被冗杂的规则所拖累,生生断送了性命,到死也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后者则被社会所排斥,被环境所排斥,被同行所嫉妒,人性在其中悄然产生影响。
海外的荣誉变成了废纸,热诚的欢迎变成了谩骂,一切都变了味道,只因为环境变了,规则变了,甭管你是谁,进了这个框架里,就得按照框架里的规则走。
而《守法公民》则有点不同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复仇。
在电影的开头,展现了一段抢劫案的片段。
克莱德·谢尔顿是某个小镇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研发人员,某一天晚上,当他和妻子、女儿正准备吃晚饭的时候,有陌生人敲门。
他开了门,匪徒上来就是一闷棍打在他头上,让他无力反抗,昏死过去。
然而,倘若这是一场入室抢劫而已,克莱德可能损失的只是钱而已,但是残暴的匪徒起了杀戮之心,在克莱德的面前侮辱了他的妻子,并在之后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而这一切,克莱德都无力反抗。
在匪徒进来前的一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你无法反抗命运。
灾难不会降临在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些被灾难折磨的人无法倾诉,只能默默承受这种痛苦,我们谁也不愿意灾难降到自己头上,但是倘若灾难真的来临,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和其他人一样,克莱德想到的是诉诸法律,寻求正义。
他求助于一位黑人主控官,尼克·赖斯。
但是这个人并不想在这起抢劫杀人案上花费太多功夫,作为一个业绩“优秀”的职业律师,尼克·赖斯接着这个案子显然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不想因为这个案子拉低了自己的定罪率,因为两名抢劫犯达比和阿米共同认罪的可能性不大,尼克·赖斯转而试图用成为了污点证人的达比指控阿米的证据,给阿米定罪、
通过给达比宽大处理的手段,来让阿米承担罪行,无非就是想让自己的定罪率不会再案子上栽跟头而已。
但是对于克莱德而言,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他太过失望。
最终,身为主谋的达比只被判了三年的刑期,而阿米却在十年之后接受了注射死刑。
而作为克莱德的控方的尼克·赖斯明知道仍有机会取胜:他们的证据足够充足,甚至有可能争取到陪审团的同情,胜算很大。
但尼克·赖斯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很可能输得一无所有。
他不敢赌博,不敢赌上自己的前程。
当前的司法系统为了保护个人的公民权利,作为一个施害者更容易被保护。
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就无法被定义较重的罪名,也正因如此,名义上作为从犯的达比由衷的感叹如今的司法体系的“宽容”。
这也是属于克莱德的至暗时刻。
如果罪犯就这么坐了几年牢就逍遥法外,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正义可言。
既然司法系统的漏洞让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那么为了寻求正义,就只有自己出手了。
于是,十年后。
接受注射死亡的阿米本该安详的死去,但是在被人做了手脚的注射器前,他痛苦万分,直到死前也没能享受到一丝平静。
也正是这场意外,让人们重新想起了这起十年前的老案子。
想起了两个犯人:达比和阿米。
也想起了那个可怜的男人:克莱德。
顺着这场注射死亡意外的线索,警方找到了达比的住所,没想到达比接到一个神秘人士的电话,提前知晓警方的到来,趁乱逃离了现场。
只不过,达比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帮助他逃离警察追捕的神秘人士,其实就是克莱德。
利用枪托上河豚的毒刺,克莱德轻轻松松俘获了达比,并进入了复仇的正式开端。
在众多仪器的帮助下,克莱德的复仇进行的很顺利,在经过了漫长的痛苦折磨后,达比为十年前的罪名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按说解决了达比的克莱德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了,无论是认罪伏法还是逃出生天,对他而言都是对过往痛苦回忆的一个终结。
但是故事显然没那么简单。
在克莱德被以嫌疑犯的身份抓捕的过程中,他一直用一种别样的目光注视着旁边的尼克·赖斯。
这种眼神不言而喻。
原来克莱德的复仇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尼克·赖斯。
虽然在牢里的克莱德并没有否认自己有杀害达比的动机和想法,但是,他也没有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告诉尼克·赖斯,他确实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证据,你无论如何也指控不了我。
当前的司法体系保护了罪有应得的恶人,也会成为善者复仇的利器,而克莱德利用的,就是司法体系的漏洞,一步一步,意图击垮整个腐朽的世界。
他的最终目的,是对抗以尼克·赖斯为主的有漏洞的司法系统,对抗那些公然用规则来伪装正义的人。
在取得保释之后,他感到愤怒,又觉得好笑。
他嘲讽了法官,只因这场保释让他觉得甚是荒谬。
如果一个有罪的人仅凭着几句无关紧要的可以被保释,甚至被认为无罪的,那么司法体系的作用是什么?
正义和公平的价值又怎么体现呢?
也正因如此,克莱德始终觉得要有所行动,复仇只是第一步,也是最不起眼的一步。
他真正想做的,是推翻这个腐朽的司法系统!
无论是狱警。
还是法官。
以及尼克自己。
他们都是系统上必要的一环,单一的个体并不会产生作用,而当腐朽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环环相扣时,系统的腐朽就变得在所难免了。
十年前的诉讼,尼克没有为克莱德争取到应有的正义,不是因为不能做到,而是因为他不想。
当高定罪率成为了肯定或否定个人荣誉的一种标签的时候,人的能动性往往也会与之相挂钩。
虽然规则能够束缚人的罪恶,但它却阻止不了罪恶的产生,当我们能够从规则中牟利的时候,对于这种牟利行为的渴求将会促使我们走向堕落的黑洞,从正义的直接遵从变成了各取所需,从天赋人权变成了人赋人权。
司法体系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变成了行尸走肉,也就难免克莱德会想要朝整个司法系统来复仇了。
但是毁掉真的就能拯救一切吗?不会。
因为毁掉只代表文明的陨灭,而不是文明的革新。
克莱德带走了雷纳多的性命。
后来更是一个接一个的带走了更多人的性命,这种无意义的谋杀只会让更多人陷入痛苦之中,而不会为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司法系统增添任何生机。
《七宗罪》里有个情节,讲到经历了妻子遇害的约翰在故事的最后,面临履行布道者身份的仇人时,因为愤怒而杀死了后者,成为了新一轮谋杀的接棒者,正义虽然在最后得到了伸张,但是罪恶却也找到了延续的形式。
这种延续始终是生命中诸多悲剧的开端,一如我们在寻找的路上失去了方向一样,我们在寻求正义的道路上南辕北辙......
痛苦的尼克质问克莱德:你折磨人、杀人的时候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克莱德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他,前者始终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中不能自拔,当距离复仇的开端愈来愈远,也就意味着克莱德和自己的初衷愈来愈远了。
于是复仇的目的就变成了无止境的杀戮。
当克莱德否定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个体价值和人权的时候,他就毫不在乎自己在社会体制中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了。
对他而言,唯一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复仇——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所以,当谜底揭晓,克莱德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时,也就意味着他的计划要提早夭折了。
他把自己的痛苦施加于别人的痛苦之上,本身就是太过极端的报复行为,就像《电锯惊魂》里,竖锯用工具来矫正人的恶行一样,是对恶的一种强化,而不是对它的抹除。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样,而只在乎最终的目的是否达成了。
就像电影中的一处引用所说的那样:
To achieve victory we must mass our forces at the hub of all power & movement.The enemy's 'center of gravity'----Von Clausewitz
为了胜利,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力量和行动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敌人的“重心”。-----冯·克劳塞维茨
克莱德始终沉浸在复仇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当救赎的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始终没有做出反应。
最终,他的选择毁掉了他自己,也毁掉了他对女儿的爱。
他始终将爱作为一种诱因,来让自己的行为正当化。
不过也正因为克莱德的执著,让尼克有所转变,故事结尾的尼克,从一个以事业为核心的角色成长为一个父亲角色,他意识到了家的重要性,并努力的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臂膀。
最终司法系统会有所改变吗?
我想是会的。
人们总是会在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所以每当灾难降临时,当事人的痛苦要比旁边者更强烈,也更真切,这样看来,其实克莱德的目的仍旧是达到了,司法系统总归会在之后慢慢改善,只不过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我们从不放弃让它变得更好一点。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报复电影豆瓣高分_一个母亲的复仇豆瓣影评
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 道德与法制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规则。 这是本篇的引子,借着这个主题来聊聊今天的电影,《守法公民》。 前有老爷子布莱克(电影《我是布莱克》中主角)因心
-
罗马尼亚老电影沸腾的生活_
2016年一部罗马尼亚电影,获得了欧洲电影奖的三项提名、一项最佳, 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第29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