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一个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带着一只药箱,她的职业是行医的。有人到她那里去看病,这女医生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晚上请神仙来处方。
到了晚上,她把小房间打扫清洁,把门紧紧地闭上。人们不能进去,只能挨近门窗,侧着耳朵静听;也不敢大声咳嗽,谈话也只能悄悄地压低声音。门内外一片寂静。
快到初更时,忽然传出门帘动的声音。女医生在里面说:“九姑来啦 ?”另外一个女人的声音回答说:“来啦。”又听得女医生说:“腊梅,你也跟着九姑来啦?”一个婢女般的声音回答说:“是的,我也来了。”三个女人彼此夹杂地交谈着,传出絮絮叨叨的细语声。
隔了一会,又听得帘钩的响动声。女医生说:“六姑来了。”接着又说:“哦,春梅你也抱着小少爷来啦!”新来的一个女郎的声音说:“这调皮娃儿诓他睡也不肯睡,硬要跟着娘娘来。小家伙有百把斤重一样,抱得我累死了!”
接着传出女医生殷勤招待的声音,九姑问好的声音,六姑寒喧的声音,两个婢女彼此慰问的声音,小娃儿喜笑的声间,嘈杂地响成一团。其中听得女医生笑着说:“小乖乖真好玩,这样路远迢迢的,还带着小猫来。”
渐渐地,声音沉寂了下去。一忽儿门帘又响了,满屋子的人一齐嚷道:“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只听得新进门的一个小丫头用尖细的声音解释道:“路有一千里开外,同姑姑又走得慢,走了这么久才到!”接着是大家互相问安,又传出了移让坐位的声音,添凳子的声音,夹着谈话声,满屋子都充满了女人们的声音和动作。
大约有一顿饭的时候,声音才又沉寂下去,听到女医生问大家这病该怎么治法。九姑认为该用人参,六姑认为该用黄芪,四姑认为该用白术。商量了一会,就听得九姑叫拿笔砚来;接着传出了折纸头的簌簌声,放铜笔套的铮铮声,磨墨的隆隆声。又过了一会,听得笔杆碰着桌子的响声,又是撮药的声音,包药的纸苏苏作响。弄完了,女医生推帘出来,喊病人到门口,交给他药和药方。
女医生又回到房里,就听得三位姑姑告别的声音,三个婢女告别的声音,小娃儿噫噫哑哑的声音,小猫咪咪的叫声,都一霎间同时响了起来。其中,九姑的声音清亮而袅远,六姑的声音缓慢而苍老,四姑的声音娇嫩而宛转;其他三个婢女的声音也各有各的特点,能很清楚地分辩出来。
人们自始至终听得很出神,大家惊怪得不得了,以为真是神仙来开的药方;但是嘱她的药,也并不太灵验。其实这是口技,特地借这种本事,用神仙来号召生意的。可是她的本事也真令人吃惊。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_聊斋志异戏法
村里来了一个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带着一只药箱,她的职业是行医的。有人到她那里去看病,这女医生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晚上请神仙来处方。 到了晚上,她把小房间打扫清
-
口技林嗣环朗诵配乐伴奏_口技林嗣环朗诵配乐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
-
口技这篇文言文的意思_读了口技这则古文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1.掌握初二必知文言文《口技》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口技》一文所描述的精彩绝技。 【课文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
口技是什么时候的课文_口技课文原文未删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选自清朝张潮编选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 林嗣
-
蒲松龄《聊斋志异》目录_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资料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小姐姐,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间问一问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
-
聊斋志异口技主要内容_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翻译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间问一问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
-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_口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说到评书不得不提一下口技,因为有了这些象声词听众们才能身临其境。而现在的年轻人除了B-box,估计就只会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叫声了。真正会口技的也是屈指可数!可能提到口技,大家印象
-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_民间故事聊斋志异
村里来了个女子,年龄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药囊,行医治病。有来看病的,她不能自己开药方。只能等到夜里请教诸神。夜幕降临之后,她把小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自己关在里面
-
口技原文及翻译注释PPT_文言文《口技》原文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
2021上海中考文言文考的篇目_上海高中文言文备考集中训练答案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