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学习口译时,总要进行记忆练习,像我们常听到的分脑练习、影子练习、记忆笔记等都在强调记忆能力,要么是瞬间记忆能力,要么是交替传译时对讲话者2分钟左右发言的记忆能力,对于经验欠缺的译者来说,除了其翻译可接受性不高外,在记忆问题上,有时会手忙脚乱,漏译严重,有时会出现记忆笔记误解导致记忆出错。在一些配备了同声传译的会议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与会人员宁愿听不是很熟练的外文,也不愿听同传传出来的译文,因为同传在翻译过程中,时而出现不流畅及遗漏重要信息。
那么那些旨在代替一部分口译任务的机器翻译是怎么学习口译的呢?按常识判断,机器在记忆方面的优势人类无法抗衡,所以机器首先不需要记忆操练,所说的话是完全被录制到了机器中,即便是需要分脑的材料,机器也很好把握,经过准确全面的记忆这个环节后,机器会按照所记忆的资料进行自动翻译,这个翻译过程也许是先进行了笔译然后机器再念出来,总之在速度和记忆上基本不会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会落实到机器在念译文时遇到不合适的表达时能否自动纠正,进而念出正确的译文?如果机器在语音识别时做了较好的训练,那么在机翻完文字,把文字念出来时,是不是能够智能到感觉有不顺口、不合所念语言特征的句子时,自动进行调整呢?如果机器口译时做不到这一点,那只能说明机器仍然只是停留在仅仅会念单个单词的阶段,而即使机器能够口译对的句子,也只是因为事先存贮了相应的句子。
如果机器在进行语音训练时具备了单语言语感,也即遇到读起来不顺口、不合母语习惯的语言时能自动识别而且进行纠正,那么机器口译将会大有作为,也就能取代部分口译任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们就需要调整先前对机器翻译、机器口译、机器学习的能力判断,之前的判断太过乐观。
希望科技人员能够攻破这些难关,让普通大众都能看到机器的能动性,能让机器辨别出不符合语言习惯或语言规律的句子。在语音识别后进行翻译这件事上,如果能够做到像QQ小冰的能动程度——即看到他人语言进行准确理解,然后参与聊天,而且出错率较小,机器口译的可靠度将大大提升。
另外,翻译官这个词的表达多不规范,市面上一些产品或资料对该词的使用多是有问题的,之前在演电视剧时业内人士就已经分析过,如果不懂,尽量不要使用。在机器翻译、机器口译相关话题中常见这个词,希望这种错误少一点。
- 上一篇: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_孔子主张的礼治实质是存周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