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想必已经看过《史记·孔子世家》,我在此自然不是简单的翻译一遍,而是为了说明本人的一个观点,即“古人的学说、思想在影响政治决策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所以本文并非仅仅介绍孔子,而是包括春秋社会形势、各家学说源流。
孔子活跃于春秋末期,当时晋国左右周王室、侵占王畿土地、周王室内乱(王子朝之乱长达十余年,老子正是这时期任守藏室史),同时其国内也有着下宫之难(赵氏孤儿)、诛三卻、栾书弑君、栾氏之乱、六卿逐渐瓜分晋国大权;郑国子孔(国族)专政,内乱被杀、良驷之争、国族骄奢乱法;鲁国三桓专权、驱逐鲁昭公、阳虎陪臣执国命、抗拒君令、私自攻取费国;齐国则有崔杼弑君、庆氏专政、国族内斗、田氏专权进而弑君最终夺取齐国,宋卫等国就不多提了。至于楚国的弑君“传统”,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番……
礼崩乐坏 君臣父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需要强调一点,孔子所言春秋时的“礼崩乐坏”与“君臣父子”紧密联系,正是因为标题所写的“贵族政治”,一国之内乱政者,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基本是国族公室(君王同姓贵族)或干脆就是君主本人。
对民众方面,莒国、陈国贵族暴虐,以致于民众暴动驱逐、杀死贵族。并非某些人简单的以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内斗并不会对普通民众有什么影响。
总有人有意无意的“误导”,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形势等同,又或者以现代观念苛刻的要求春秋时孔子的政治理念,让我们以为孔子是坚决守旧、复古、反对变革、执着于陈旧的礼法,但是只要我们看明白晋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春秋各国与战国各国的区别就能知道这种批评的错误之处。
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国君需要同姓贵族管理各地,提供兵员、赋税,国君并没有权力随意剥夺贵族家族的领地,此时可以看做国君为首的“贵族军事特权集团”联合统治一个区域(封国)即国族—国家体系。而且此时民众有“国、野”之分,领主们征税、征兵的群体即“国人”,所以贵族们管理的土地和民众范围有限。到春秋末期,由于贵族们对于财富、兵员的需求,开始将“野人”纳入统治范围,如鲁国、晋国、郑国均有田制改革、扩大征税范围的举措,孔子仅仅是反对季氏名义的政令,对子产、晏婴等人却是多加赞誉。我们可以参考齐国晏婴、晋国叔向、郑国子产、吴国季札等人的“末世预言”,即对本国或他国政权旁落、家族壮大或衰弱的预言,充满着“悲观、无可奈何”之意。无不体现着当时有识之士对国族-国家统治体系崩溃的迷茫。
至战国中期,各国基本没有“国、野”之分,且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国君-国家体系),晋国三分为新国家,齐国统治层替换,秦国则是自秦献公开始废人殉、迁都、推广县制、编户籍,这些举措的目的依次为移风易俗、削弱旧贵族影响、扩大国君—国家体系统治,增加直接管理的人口,这为后续孝公时的商君变法奠定了基础。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由于某些人、某些书和某些影视剧,我们对秦国变法相关的人或制度的看法、评价远超其真实定位,如商鞅、《商君书》。低估了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重点为《法经》)、楚国吴起变法、秦献公改革对所在国和后续变法的引导作用。如果研究春秋时期晋国、郑国乃至鲁国、齐国的改革案例,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削弱国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这一脉络。以下为春秋至战国,各国权力变迁的简述:
- 齐国高国鲍栾崔庆诸国族加田氏内斗,齐景公无法制止,名相晏婴对田氏做大也无可奈何(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晏子使晋),而后田氏除掉国高等国族、弑君、又以本族人担任齐国重要城邑大夫,最终完成集权于田氏代姜氏为君的大业。
- 郑国七穆等诸多国族争权夺利,名臣子产以国族之一执政,仍需要另一支国族罕虎的大力支持,即使如此,还是有两次国族内斗导致子产逃亡他国,在战国初期,郑国在军事上可以与韩国勉强抗衡,最终仍是因多次内乱被韩国所趁亡国。
- 鲁国三桓专权,有些人认为三桓执政对鲁国有利,但鲁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没有解决三桓问题,乃至于三桓做大近乎诸侯(史记评价“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最后鲁国在战国时可以改革加强君权,却也是因为季孙氏割据成费国,孟孙、叔孙氏的封邑核心则早就被齐国攻占。而鲁国此时虽经公仪休改革,还是无法与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抗衡。
- 晋国在前面介绍最多,这里省略,晋国君主集权历史最长,改革最频繁,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法家”改革与代表人物最多的国家。可惜新君继位长期依赖诸卿扶持,在六卿固定为六家之后,国家大权不可避免旁落,这已经与其他各国国族内斗争权的局面不同。
举例这些,就是为了证明孔子所言“名不正言不顺”“君君臣臣”对当时各国政局分析的合理性和君主加强集权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执政鲁国时所为,以礼制(合理的)“堕三都”,削弱三桓势力,可惜并无子产那般有强力支持。
而作为“改革先锋”的晋国,君主权力最早集中,为何仍旧有多次弑君和内乱呢?除了铁制农具应用导致春秋战国生产力发生变化,另外两个因素就是国家制度与社会观念的不同。以社会观念论,典型的区别就在于国家权力归属权,战国时孟子言“天下定于一”,黄老、“法家”、墨家思想均以理想化的“圣王”为政治理论核心,春秋时呢?明言君臣名位之分的,大概只有孔子了吧。
- 上一篇:水龙吟是一首什么词_水龙吟千古名句
- 下一篇:机器翻译的具体步骤_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_孔子主张的礼治实质是存周礼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 何常 师之有?”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想必
-
孔子世家讲了什么_孔子世家详解PPT
诸子百家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常见多个误解,我在此简单解释一番: 其一,战国时期,各位学者并无严格区分归属,实际上,除了儒墨,甚至尚未有“道家”这个
-
孟子的老师的子思还是孔子_孔子和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什么?
孟子和孔子都知道是谁吧?他们两人同为中国儒学大家,一个被称为亚圣一个被称为圣人。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古今集大成者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
-
克己复礼翻译_如何理解克己复礼
【出处】 《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主旨】 此段选文主要讲孔子向弟子颜回讲述实现仁、达到
-
苛政猛于虎的意思_苛政猛于虎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更有甚者,各诸侯国政令严酷,苛捐杂税极为繁重。百姓负担不起,生活贫困到极点。许多人家不能忍受,举家逃到深山老林居住。荒山野岭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和翻译_史记·孔子世家文言文翻译
[原文]59 明岁,子路死于卫①。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②。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③!梁柱摧乎④!哲人萎乎⑤!”因以涕下⑥。谓子贡曰
-
孔子是春秋哪国人?_孔子的历史人物故事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出生于山东曲阜,祖籍河南夏邑。 叔梁纥(孔子父亲)娶孔子母亲的时候,那时候叔梁纥已经是60多岁了,而孔子的母亲也才十七岁,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孔子的父亲便去
-
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简短_成语故事老马识途中的好词有哪些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征时还有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
好听的名字有诗意_有诗意的小名
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或十分浪漫,或饱含期盼的诗词歌赋。把这些诗词歌赋用于给宝宝取名也未尝不是一件十分雅致的事情,今天起名网就与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