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狂人日记》
话剧《狂人日记》
演出地点:鼓楼西剧场
10月18日-19日14:30(下午场)
演出票价:学生票50、100、180、280
演出套票:380=280*2 280=180*2
原著:鲁迅
编剧:庄稼昀
导演: 李建军
文学顾问:薛毅
灯光设计:韩江陈侠吉
舞美设计:谭泽恩
造型设计:王茂
平面设计:王江
制作人:肖竞
导演助理:董晓宇
演员:张加怀刘彪杨明晨张璐瑶江海燕王维佳姜日华唐珂陈冠廷曹泳丞仇海旭枭笑
不是文青不要来,
小清新也不要来,
喜欢现实主义的不要来,
想找乐子的绝对不能来。
没有狗血,没有鸡汤,不甩搞笑包袱,不搞观众互动。
就是特,别,严,肃的一出戏。
因为,这是鲁迅。
导演的话
中学时家里有几本人民文学的鲁迅全集集子,读了读,只记得小说的气氛非常恐怖,不理解,也不喜欢。2011年找不到合适的中国剧本,对小说改编感兴趣,对现实问题关注,偶然重读《狂人日记》一下子被击中,觉得就是我要找的故事呢,立即就决定排。
鲁迅笔下的世界深刻切中了中国人的生存感受,一百年前的问题和一百年后非常相似,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是狂人“疯了”之后眼中的“常人”的形象,在狂人眼中的世界是恐怖的,小说叙事中黑白颠倒的设置非常高明和深刻。
这个戏我们尝试与狂人以及鲁迅先生对话。
剧情简介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日记体,一个被所有人视为疯子的人记下来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是满纸疯话,却是对中国社会的怀疑和拷问。“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
叙事歌队, 极具张力的舞台
话剧《狂人日记》并不是小说《狂人日记》的简单改写,在主人公狂人之外,编剧庄稼昀提炼出“歌队”这一源于古希腊戏剧的舞台形式,让歌队担负了叙述和评议的功能。演员有时会跳出歌队,用角色与狂人对话。小说中的日记体转为狂人的部分台词,而狂人日记里那些被他视为“吃人”代表的大哥、何先生、陈老五,都是歌队的一部分。这种一对多的舞台关系使得话剧《狂人日记》极具张力,象征着觉醒、拷问、反思的狂人始终在和歌队对抗。
废墟舞台, 隐喻现实
《狂人日记》的舞台由几百块砖头和大量的碎石块铺成,石块下的铁架子将在戏里来回移动,形成移动的舞台。这些是表演重要的部分,演员将在砖块和石头里行走、挖掘。在如雾如幻的尘土弥漫间,身体的潜能被困难和障碍激发,所有的表演都离不开那片废墟。
这种废墟也是对现实的隐喻,物质的废墟可以被收拾被重建,精神的荒芜和漠然却始终伴随人类。
封闭排练, 独创沉默训练系统
今年的《狂人日记》不仅是当年的重复,为了加深年轻演员对文本和鲁迅的理解,为了让演员的身体能够达到这个戏的要求,李建军携剧组在房山进行一个月的封闭排练。在巨大的厂房式排练场里,剧组用学校桌椅搭建了一个平台,放上砖块,模拟真实的演出环境。
李建军采用了梅耶荷德的表演理论,加以改良和发展,用以训练演员。经过多年的排练经验,李建军逐渐摸索创作出属于他的演员训练系统——沉默训练系统,包括冥想、能量训练、有机造型的一系列训练方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变体和发展可能性。
由于非常注重演员的身体和能量,《狂人日记》将会是一场充满激情,既有爆发又有控制的演出。
2012年《狂人日记》曾在柏林、东京和台北上演,获得巨大好评。本轮演出将先后前往澳门、北京和上海,《狂人日记》期待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观众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