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一生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30多个条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平的条约。正是这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称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这位晚清中兴名臣的评价也逐渐接近真实历史。
无论李鸿章有多大的过失,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清史稿》中晚清这段历史,是满清遗老遗少撰写,他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非常有权威性的。《清史稿·李鸿章传》中这样评价李鸿章: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然而,有三人的评价可以说明李鸿章确实值得人们尊重,分别是毛主席、伊藤博文和慈禧太后。毛主席:水浅而舟大也;伊藤博文: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再造玄黄之人。
无乱是洋务运动中大显其手,还是谈判桌上与列强据理力争,李鸿章都堪称一位顶级高手。梁启超更是盛赞,“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可惜历史没能给他太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生平最后一个屈辱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累了,早在一年前他已经患病,北上期间更是染上风寒,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心情越发悲愤,他终于还是卧床不起了。
11月的北京城,早晚已有凉意,李鸿章的病情越发严重,所有人都清楚,这位纵横捭阖的老人可能熬不过冬天了。李鸿章病重的消息传开后,心腹周馥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李鸿章居住的北京贤良寺。
11月6日,李鸿章已经处于了临终状态,部下呼唤能答应,但无法张嘴说话。次日午刻,李鸿章两眼炯炯有神,张着口似乎要说什么。这时,周馥贴在李鸿章耳边说道,“李大人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未了之事,我辈可办,请放心去吧!”
周馥话语刚落,只见李鸿章忽然睁大双眼,两行清泪从眼角流出,嘴唇则喃喃颤动,不久气绝身亡,终年78岁。消息传来,慈禧太后叹息曰,“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参考资料:《李鸿章传》
- 上一篇:武陵春表达了李清照的什么思想感情_李清照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 下一篇:没有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李鸿章临终绝笔写的是什么_李鸿章死前最后一首诗
李鸿章的一生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30多个条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平的条约。正是这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称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
-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_对李鸿章传的评价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
-
为什么条约都是李鸿章签的_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挨了一枪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最终以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战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面对日方军事上的压力,清廷被迫派人前往日本议和。 此前清政府先后三次派出代表前往
-
梁启超新民说读后感_梁启超新民说的思想价值
“梁启超有学术的兴趣,也有政治的兴趣,可能他最准确的、贯穿的身份是一个启蒙家。” 记者/艾江涛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梁启超退出政界,专注于学术与教育 渐行渐远的师徒 1900年7月的一
-
浅论李鸿章的功与过_对李鸿章传的评价
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大抵是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关于李鸿章的传记。书中,梁先生对其功过是非的论断,客观公正,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放到今天来看,这些评价也非常中肯全面
-
林则徐禁烟运动又被称为_禁烟英雄林则徐的故事
提到林则徐,人们就会想到“虎门销烟”。为了和帝国主义做斗争,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把英国倾销到中国的鸦片全部付之一炬。然而,林则徐后来竟然改变了看法,建议清廷鼓励老百姓种
-
清史稿列女传_列女传的历史典故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共七卷。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 《列女传》成书经过:西汉时期汉成帝之皇后赵飞燕失宠后招来一批
-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哪里_林则徐虎门销烟图片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
-
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哪里_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起因结果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列强,依靠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扩大商品市场,获得更多利益,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于是乎面积庞大,人口众多的清政
-
林则徐死之前说了一句什么_林则徐的最终什么结局
林则徐是怎么死的?提起林则徐,人们就会想起“虎门销烟”这一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伟大壮举。这位清末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领导了禁烟运动。第一个奋起组织抵抗外国侵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