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辨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教学目标
1.1 读课文,自己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全文。
1.2 重点理解:“东、去、汤、决、辩、知”等词、“孰为汝多知乎”等句。
1.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1.4 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1.5 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过去几年的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作文,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重点理解“东、去、汤、决、辩、知”等词、“孰为汝多知乎”等句,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4.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5.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6.课堂小结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就会使我们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获得人生的启迪。
2.课外推荐《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培养学生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7.作业设计
7.1.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
7.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练习 :填写与释义
1、《两小儿辩日》选自
2、辩斗: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去:
4、、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日中:
盘盂:
5、沧沧:
沧沧凉凉:
6、探汤:
汤:
7、孔子不能决也。
决: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 :
汝:
- 上一篇:郦道元的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郦道元的三峡是什么体裁
- 下一篇:没有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注释_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诗意
两小儿辨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
-
两小儿辩日讲了什么_
小学放了寒假,晚饭后陪儿子阅读便成了习惯。今日读《列子》中《两小儿辩日》,原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
-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译文_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
-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_《两小儿辩日》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这是一篇颇具教育意义的古文寓言。故事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取证的良好思维习惯。 先温习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什么道理_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出自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两个小孩在争辩。一个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觉得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一个小孩称:太阳刚出来大,正午时候小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_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
两小儿辩日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_两小儿辩日是列子讽刺孔子
“两小儿辩日”是记载在《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由于被选入小学教材,因此这个故事妇孺兼知。 教材上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算博学如孔子,也未必能懂得所有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意思_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意思
10句诗词话山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秦风·终南》 这是一首劝戒秦襄公的作品。其中,“终南”指的就是终南山;“条”指的就是楸树
-
《两小儿辩日》的道理_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