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由州刺史(今四川奉节县)调任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之时,沿途目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危机四伏的现状,凭吊古迹、追怀往事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表达了渴望统一、反对割据的爱国爱民思想。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幅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①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东。②王浚:西晋益州刺史,参加女伐东吴之战,受晋武帝命造大船,沿江东下一举破吴。③金陵:今南京市,又称石头城。④寻:古度量单位,八尺为寻。⑤牵播:投降的旗。
诗的首联以追怀往事写起,力现王浚当年率水师治江东下讨伐东吴之事。益州金陵,相距甚遥,其中险峻要塞、岗峦洪波、层层障碍自不可胜数,然诗人仅以一个“收”字,即形象再现了王浚大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雄伟气势。使号称具有帝王瑞气的金陵顿时失色。
首联中“下”与“收”二字相互呼应,使一方的赫赫声威,一方的颓然丧胆,尽在二字鲜明的对比中展现出来。颔联承首联的笔锋顺势而下,进一步描写战事的发展。
东吴之帝孙皓,当时面对王浚咄咄逼人的气势,在长江要害之处用铁链横锁长江,又作长丈余的铁锥暗置江中,自以为凭险据守,万无一失。但王浚大军一到,排铁锥、烧铁链,乘势而下,直取金陵,使孙皓不得不举着降旗出门投降。
诗人寥寥数语即全面、形象地勾勒出这段史实,读之令人拍案叫绝。诗的前四句,从怀古说起,联想中含有议论,议论中又有无限的感慨,点明任何天险、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颈联中,诗人的笔触才始进西塞山。说西塞山还是像从前一样,滚滚长江依旧枕靠着它不停地流去。人们回想起那些往事就会有无限的感伤,但又有谁认真地从往事中汲取过教训呢!诗人寓抚今吊古的本旨于自然景物之中,目的是告诚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尾联两句承接前联又另僻新意。
是以今昔对比的手法点明此处虽是江防要塞,但现在已是四海一家、宇内统一之时,那两岸故垒只能在萧萧芦获秋风中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还有谁留连过问呢!诗写至此,明确点明了作者厌恶割据、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纵观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格调沉郁苍凉。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为借古喻今,向统治者提出正告:不要重蹈历史的旧辙。明人胡震享曾评刘禹锡的诗为“开朗流畅,含思宛转”,由此诗我们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西塞山怀古》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_西塞山怀古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由州刺史(今四川奉节县)调任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之时,沿途目睹安
-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的仅存墨迹_古诗唐杜牧
诗词, 仿佛浮在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合上书卷,也会在你内心洒下一道道似水光亮; 诗词, 仿佛一方小轩窗,窗里的人对镜贴花黄,窗外的人早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诗词, 仿佛
-
岁夜咏怀刘禹锡_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文/张强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水师从益州出发,沿江而下,向东吴发起进攻。东吴据西塞
-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_西塞山怀古诗歌鉴赏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 刘禹锡在《西塞山怀
-
咏史刘禹锡赏析_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
刘禹锡性格旷达,诗风豪放,称之为"诗豪",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篇,尤其咏史诗,很是别具一格。那首《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道尽了历史风烟、光阴流转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英文_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
作者 /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
刘禹锡被贬的两首诗_刘禹锡豪放的诗词
诗词中有有一种特殊的题材,名为“怀古”,就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都是脍炙人口的怀古佳作。 而唐朝最擅“怀古”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_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哲学道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此山指的是_此山的意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山,指的哪座山? 刘禹锡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为何在河南?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学生时代,能熟读志诵的古文并不多,如果有,那么,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