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朝实在是很奇特的朝代,宋太祖以武立国,其后宋朝的统治却是偃武修文。这样的基调,奠定了宋朝文人辈出、文采飞扬的文化大发展,也注定了积弱被侵的局面。而作为南北宋之交年代的女词人,千古才女,李清照生存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不能幸免地经历了由安乐而辗转,辛苦遭逢历家难、国难的一生。
在政治相对开明的北宋,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李家是真的书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李家藏书甚富,且李清照的母亲也知书能文。这样的家庭,自然不会因为李清照是女儿就疏忽对于她的培养,且能想象家庭氛围必定是开明和谐的。
我们现如今对万恶的封建社会所了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始于宋朝,实在是有些误解那个朝代了,尤其是误解北宋。历史走过了风气开放甚至豪放的唐代,对于女子的束缚确实从宋朝开始的,但是宋朝同时也是女子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女子们还是有自我的,此外,对于嫁到夫家时所携带的陪嫁,广大妇女们还是有支配权的,而且吃穿用度皆有夫家提供,自己的嫁妆可以一直留着,真应了那句“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真正的黑暗年代,是宋朝之后的元明清。
扯远了,想说的是,书香熏陶下,爱看书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家教和文学素养大都差不到哪里去,更何况李清照才思敏捷,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
其实才女哪一朝哪一代都不缺,李清照之所以成为“千古第一才女”,“词家一大宗”,不仅仅因为她的文采,她的词,更因为她在开明的北宋,开明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那一股子独特的心性——可婉约如月,也可坚毅如霜。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可谓清婉飞扬,能够想象一定是眉眼清丽如画,风姿雅逸如柳,所以才会有“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的纯纯与活泼。这样的人生起点与心性底色,所以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一派明媚、清新和真诚。
最好的年华里,李清照得到了如意郎君,嫁给丞相之子赵明诚后,两个人志趣相投,都喜欢搜集整理书画金石。这样的婚姻,就算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是难得的,是美满的,两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相合,就好像谜题找到了答案,如此契合,因为生活优渥,又不用考虑生活的细枝末节,真的是一切都好,只欠烦恼。
从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闺情缱绻的“浓睡不消残酒”,还是别离相思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在表达着一个女子对于生活,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眷恋,近乎白描的辞藻,读来却是意蕴万千。
但是李清照的特别之处也在于,同样是身处美满爱情中,她又不仅仅局限于爱情,而是与丈夫赵明诚共同打造了一个兼容和谐的、属于两个人的精神世界,那种深植于内心的认同感,对于彼此都弥足珍贵,也最能抵抗岁月的侵袭,无法被代替。
少妇时期的李清照三分娇嗔、三分随性、三分慵懒、再加一分趣意,不经意间,似又多一份不羁。如果可以,她应该是和赵明诚一起,在平静、清宁的岁月里,一直相依相知地走下去,心手相牵,眸光相接,浅笑相递……多么美好。
只可惜,金兵入据中原,北宋变南宋,只把杭州当汴州。李清照与赵明诚流落南方,赵明诚病逝,留下李清照一个人,孤苦无依。
国破山河在,最亲的人都已离开,南方的早春里,丁香瘦,玉簪寒,孤独和无助像冰消后的愣凌凌的水,一滴一滴地敲打着李清照的心房,在那些人比黄花瘦的黄昏里,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再也没有温暖的回音,没有了赵明诚的回应。
但是李清照并没有一味地沉湎于自己的际遇堪怜,而是将自己对于中原的怀念,对于收复河山的瞩望凝结在了作品中,所以才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而这,也是源于她心性中的柔中有刚,始终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对于光明的向往。
一个人身份、地位、言行、际遇都可改变,但是骨子里的那份心性却是变不了的,李清照就是如此,她在那个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命运坎坷,颠沛流离的孤苦女子,却能有这份豪气,所以她后期的作品才会有意境之开阔,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
国人向来喜欢讴歌寡妇,讴歌存天理灭人欲,还弄出了所谓的贞节牌坊,完全不管正常人谁愿意跟个破石头做的牌坊过一辈子啊。所以李清照的再嫁,一直以来被卫道夫们诟病,被人说成是“不终晚节”。
又有谁去体谅她在赵明诚死后,一个人携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那些赵明诚看做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的坚持和辛苦,她一路逃亡,一路漂泊,死命守护者她和赵明诚共同的精神寄托。
李清照知道自己一介妇人,无力保全这些珍贵的物品,她的本意是想献给朝廷,可是,朝廷逃跑的速度远比她要快,她怎么追,怎么赶,都追不上赵构的朝廷。终于,李清照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李清照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精神寄托没有了,身心憔悴的李清照嫁给了张汝舟。原本以为是难世里的依傍,却不想张汝舟意在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是李清照仅存的她和赵明诚最珍贵的东西,并且,即使再艰难再辛苦,李清照还是想将《金石录》整理成书,那也是赵明诚的心愿。
况且,经历过与赵明诚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美满姻缘之后,李清照是无法忍受与张汝舟这种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的,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现代女子们所追求的不将就,不凑合。所以,尽管宋朝法律,女子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还是将张汝舟科考舞弊的事情告发了,张汝舟获罪,李清照获得自由的同时,也依法入狱,所幸九天后出狱了。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短暂的第二段婚姻,这对于精神层面一向有追求不妥协的李清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不是不知道这每一步走下去之后的结果,但依然要去做,因为李清照一直是一个活得有自我的人,无论是她作品的不随大流,卓尔不凡,还是她人生际遇里的孤高勇敢,都是因为她的心性,在幼年时期,在北宋朝,就已经铸就。
凄凉的晚景中,李清照守着孤清的小院落,国已破,家,也是没有的了,尽管这样,看到小女孩,她首先想到的是愿将平生所学相授,却被拒绝,这样的场景,想来就让人唏嘘,让人心疼李清照。
那一刻,李清照回想起,曾经在那个最深的春天里,几束梨花在清澈的阳光下,抖动着白色洁净的花瓣,其妆之煦悦,恰如她和赵明诚曾经共读诗书,绵绵脉脉的心意缠绕,如一段静默深情的共舞,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那是莲舟轻发,误入藕花深处的北宋。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是因为_李清照红藕
有宋一朝实在是很奇特的朝代,宋太祖以武立国,其后宋朝的统治却是偃武修文。这样的基调,奠定了宋朝文人辈出、文采飞扬的文化大发展,也注定了积弱被侵的局面。而作为南北宋之交年
-
李清照的词及其赏析_李清照情诗绝句的意思
共 783 个字,5 张图片,0 个视频,0 个音频,预计用户阅读时长 3 分钟 在很小的时候,对于“物是人非”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成语,只是觉得这个成语有点味道,并不懂得这个成语背后的意义。
-
与李清照的邂逅_李清照的童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没有什么比童年更加美好!那些简单、纯真、无邪的岁月,一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_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擅
-
对李清照的诗比之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用一首诗来形容李清照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说起李清照,大家对她的词都作比较熟悉。李清照传世的词仅仅四十多首,但每一首都是传唱千古的精品。譬如我们学过的《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位词人?_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
风起,花落水流。挥手, 目送归鸿。徘徊于窗前,低诉着愁思,一个才华绝顶的女子,穿过岁月风尘,由远及近,姗姗而来。她的一生,是一首忧愁的歌,是一阕伤心的词,是一场凄清的梦,
-
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_
中国古代的诗人,曾以充满感情的诗笔描写过各种各样的雨声。其中最动人的,应该是满天风雨境界所表现出来的茫茫无边的哀愁,听雨时感受到的如雨丝一般的愁绪。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
-
初一的语文课本古诗_统编教材1—9年级必背古诗文
小学新教材语文古诗诵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册 画 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登鹳雀楼 唐.李白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草
-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的诗_夏日绝句宋李清照诗意
提到李清照,就会想到她轻柔婉丽、缠绵悱恻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她的诗作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慷慨之音,振聋发聩,有大丈夫气概! 可惜,李清照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