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杨广不是昏君_杨广的功绩能称得上千古一帝吗

杨广不是昏君_杨广的功绩能称得上千古一帝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08 07:12:56
阅读: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 ——论杨广

对于杨广这个人,在网络兴起以后,关于他的评价突然争议了起来。挺他的人认为杨广雄才大略,眼光不俗,功在千秋;贬他的人,说他古今第一败家子,骄奢淫逸,志大才疏。我想从各个方面分析一下杨广,然后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点评,谈谈杨广的功过。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谈杨广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杨广接手时的背景与隋朝的国力。文帝代周,平尉迟迥,灭南陈,逐突厥,使大分裂三百年之中国重新一统。

政治上改革制度,废北周六官制,复三省制。为内史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前二者为决策机关,后者为执行机关。三省之外,又有御史台,秘书省。至炀帝时,又增设合并为三台五监。这些制度的改革也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又并全国为190郡,1255县。进一步裁撤冗官,开源节流。一方面减少了地方的基层组织,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选拔人才制度上,废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北朝后期,北周北齐对于寒门取士都有一些措施,州举秀才,郡察孝廉,可以说已经有了科举制的初步设想与雏形了)开皇七年,十八年先后下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举人。到了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可以说隋文帝开科举,隋炀帝创进士科,有隋一朝,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不用质疑的。但终究只是初创,至隋亡,进士人数不过十余人。真正继承并发扬光大要等到唐朝了。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刑律上,更定刑律,废除酷刑。定刑法为五等,一曰死刑,二曰流刑,三曰徒刑,四曰杖刑,五曰笞刑。其余诸如弃市,宫刑等刑法尽皆取消(司马迁手动点赞)。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输籍制的施行,可以说徭役进一步减轻,隐户归集,人口骤增。隋代周前,北朝大概有三千万人口,开皇九年,灭陈又得二百余万口。到了大业五年,进一步扩大为四千六百余万(这个数字还是不包括奴隶与部曲的)。

财政方面自然随着环境安定,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骤增而大大增加。库藏皆满,布帛各数千万。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可供五六十年。

这五六十年应是一虚数,五六十年若是只供官俸、赈灾等粮,并算不上多,但是若是让天下人白吃五六十年是必然不现实的,当时的生产力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五六十年不太现实但是储粮应该是非常的多,这点从瓦岗军放洛仓粮就可以看出。

617年(大业十三年)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7000人,一举攻克了洛阳东北最大的粮仓兴格仓(在河南巩县境内),3月21日(二月初九日)打开粮仓,让人民取粮。男女老幼,背筐载篓,从四方人方汇集而来。前采取粮的人有几十万。开始时,因没有人管理,又没有"文券",听任随意拿取,多少不计,造成“力不能及,弃之于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践踏;就食者以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军事上,进一步发展了府兵制。隋文帝重用杨素高颎等人,南灭陈(灭陈时就动用了部队五十余万)。又用长孙晟之谋,分化突厥,杨素史万岁以骑征之,大破突厥,突厥远遁。到了大业八年,炀帝攻高句丽时,光府兵与募兵就达到一百一十余万人,动用的后勤更夫总数加起来更是二百余万人。比起北周初年的府兵不满5万,真的是天差地别。

综上所述,隋文帝留下的隋朝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富裕和强大的国家,即使制度初创,内部可能也有隐患,但只要杨广不瞎折腾,至少能混个一代英主的名声。隋文帝的评价是很高的,至少也是值得称道的。(当然黑点也有,比如平尉迟迥之乱,破坏了邺城的几百年建设,灭陈又使古都建康付之一炬)

以上资料引用皆引自通典,隋书等典籍,因为我懒,暂时不写引用文献了。

回到正题,说了半天文帝,回到杨广。根据前文,可以说继任者只要不是瞎折腾,国家怎么也不会玩完的。然后我们就看看杨广到底干了些什么。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对于杨广功绩上的肯定,一般认为是三点。第一是杨广引军灭陈,第二是开凿大运河,第三是开创进士科。科举制之前有过介绍,暂且不提,另两个咱们一个一个看。

对于杨广同学军事能力的论证,很多人喜欢拿平陈来说话,我们先分析一下杨广同志在平陈之战的作用。先说陈,陈相比宋齐梁三朝,先天不足。失却淮南之地,四川也被北周夺取。陈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是陈的版图基本就是今天的包邮区了。到了陈叔宝,更是政令难出包邮区,军事力量自保都难了。所以隋文帝下令攻陈。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行军元帅共三人,晋王杨广出六合,秦王杨俊出襄阳,御史大夫杨素出信州。之后分遣诸军,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总管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从这里看杨广是三军元帅)兵马之盛,史书这样描写: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而南陈可用之兵不到5万人。

然后杨广做了什么呢?不知道。史书没有记载。史书记载的平陈方略多出于崔仲方,然后杨素进江表水图,陈取陈之计。而军中之事: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前方还有韩擒虎,贺若弼等良将引军征战。六路军攻陈,高颎总断军机,杨素扬威江上,号曰江神,贺若弼数次大战,连败陈军主力,韩擒虎破建康,擒陈后主。

平陈这个事,换个谁都能赢(李景隆:“我试试?”)。51万对5万,兵力入悬殊再加上五大猛将,南陈的姐姐早注定了,位面之子刘光武来了都不管用。(高颎,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四王者开车带老板,来个不坑有钱会喊666的。”杨广:。。。)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其二是修建大运河,修建大运河一直以来就是杨广的主要功绩。比如就有人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但是有些人老是把这个大运河等同于现在的大运河,这个是不对的(元朝;我要告杨广侵权),现存的运河段,多是元时开凿,经历朝历代反复修葺疏通,才得以保存的。水利这个东西不是修完就能一直用的,需要时时维护。

何况修建大运河,有修有建,在隋炀帝之前,从春秋到南北朝的很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隋朝大运河分四部分,均用了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山阳渎用了东汉邗沟;江南运河用了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等等;通济渠用了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永济渠用了曹操等开的白沟等。(具体的考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水利部分,或者王仲荦先生的隋唐五代史大运河部分,这里不赘述了)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抛开这些来看,隋之大运河开凿者亦有,半天然者亦有,无须吹的太大。当然评价上可以大加赞美:沟通南北,对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开发,乃至文化上的联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开凿运河是因为什么就不一定了。比如我们的杨广同志,我认为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享乐。

大业元年,开凿永济渠的同时,下令造龙舟及各色船只数万艘,同年八月,杨广同学就带着人浩浩荡荡的巡游去了。皇帝坐龙舟,四层,四十五尺高,二百丈长,皇后的翔㷰舟,制度稍小,华丽无异。其余船只数千艘,共用船夫八万人。

大业二年回洛阳时,又赶造车宇,作黄麾三万六千人仗。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是用于享乐我觉得没什么不妥。

船运的声势何等浩大!

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达杭州,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

系连接起来,全长2700 余公里,修成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典·州郡典·河南府》),水运的畅通,说明着造船业的发展。隋炀帝曾三次乘坐水上宫殿“大龙舟”通过运河去江都巡游。古代人认为龙是极为神圣的庞然大物,如能乘龙过海上九天就成神仙了。要过海,就得乘龙舟,我国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他们要借助龙威来加强在民间的统治。他们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在地上有巍峨华丽的宫殿,他们在水上就要住凤阁龙舟了。

隋炀帝穷奢极欲,不惜滥用民力。他多次征发大批民工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和各种名目的船只数万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三月下令开通济渠,八月就乘大龙舟巡游江都了。

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四月还洛阳,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是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三月游幸江都,次年二月御龙舟,入通济渠,至涿郡。

第三次是大业十二年(公元616 年)七月游幸江都,至十四年(公元618 年)被杀,隋亡。

隋炀帝所乘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高45 尺(隋尺折今29.51 厘米),

长200 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 个房间。这些船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杜宝《大业杂记》)。下层是内侍居住之所。皇后乘坐的龙舟叫“翔螭〔Chī〕”,比皇帝的龙舟稍小一些,装饰也极尽奢华。船队中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还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凌波、五楼、道场、玄坛、板〔tà踏〕、黄蔑等各种名号的大船数千艘。奴侍、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按品位分别乘坐。另有一部分船载帝后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其中挽炀帝龙舟的要几百人,挽“漾彩”级以上船的有9000 人。这9000 人被称为“殿脚”,都穿着锦绣衣服。十二卫士兵又乘船数千艘,都是自挽而行。船的名称是平乘、青龙、艨艟、艚〔cáo 曹〕等。船只航行时首尾相接200 余里,照耀川陆。骑兵夹岸护送,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 里内居民都要来“献食”,多的一州要献100 抬。食物都是美味佳肴、水陆奇珍,后宫吃不完,出发时就挖坑埋弃。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此外隋炀帝还有修长城。发丁男百余万,西拒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大业四年,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值得一提的事这次修长城是为了保护启民可汗不被骚扰)。

综上所述,诚然杨广的这些事情或多或少的遗利于后世,但是其动机是值得怀疑的。

然后再说说杨广跟突厥的那点事,文帝时期,用长孙晟分化突厥,高颎杨素史万岁击之,使突厥远遁。比如杨素就被评价: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评价长孙晟: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

到了杨广,就变成了: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甚至还有: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然后杨广同志呢?抱着孙子哭。

再来谈谈三征高句丽,很多人说隋炀帝是为了消耗关陇士族的力量,真的是无稽之谈。(所谓关陇贵族,只是学术界部分人提出的,即使学术界里认可这个概念的部分人里,也有认为关陇集团在隋炀帝初年就解体的,还有认为关陇集团在隋文帝时期就解体了的。对于关陇贵族的考证,陈寅恪,岑仲勉,唐长孺诸位先生都有考证,此不赘述。)隋炀帝打高句丽损失的,是国家与百姓的兵与民夫。而不是关陇贵族的私兵。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前面说过,早在开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经把府兵收归国家与皇帝了。高句丽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而且隋炀帝征高句丽,不仅用了国家与百姓的府兵,还从百姓里征募更多的军队与民夫。隋炀帝打高句丽,绝不是为了消耗关陇集团的实力。隋炀帝打高句丽,消耗、损害最大的是国家与百姓。

如果说杨广的指挥能力,真的是在三征高句丽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隋书》:“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高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櫼守。帝令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于是班师。”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为欲恢复辽东故地,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因此借口高丽王不肯入朝,下令东征。《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可以说如果不是杨广的瞎指挥,一征高句丽的时候就已经打下来了。三征高句丽,死者百余万。如此玩法,怎能不乱呢?于是内有杨玄感之乱,外有农民起义频发。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大规模的征发民夫带来的是严重的灾难。造船的工匠,由于督役甚急,日夜于水中劳作,腰部以下生出蛆来,所存者不过半。民夫因劳累过度,以致死者相枕,臭秽盈路。(资治通鉴大业七年)

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不论是人数还是规模都异常的多。(这里插一句嘴,隋文帝时期就收禁天下兵器,所以隋末农民起义的规模虽然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

看过隋唐演义,说唐的都有印象,说隋末有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如果把史书上的这一时期农民起义都算上,甚至远多于这个数。京畿地区有名有姓的记载就有20处,山东河南河北之地高达70余个大小规模的起义队伍,东南流域也有30余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烽烟四起(西南,岭南还没有算)。这些起义军也有很多故事流传到了今天,比如瓦岗寨的故事,比如李密计杀张须陀。

比较有名的就有王须拔,刘武周,高开道,薛举,梁师都,张长逊。更有李密,王薄,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卢明月等大规模起义军。这些人的身份也各异,比如有隋朝官员:薛举,刘武周,李密,罗艺等;有沙门之人向海明;胡人刘季贞,王世充;巨宦刘霸道等。真的可以说,天下苦隋久矣!

比如流传的王薄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就很经典: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是啊,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啊。王薄振臂一呼,然后响应者数万人。这些无不说明杨广真的是太作了。《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然后呢,杨广就抑郁了,没错,窝在南方不回去了,其消沉也若此。对于天下大事近乎不知,如大业十二年,杨广问臣下,天下盗贼还有多少?宇文述回答(宇文化及他爹):渐少。不到十分之一了。然后杨广又问苏威,苏威委婉的说出贼势愈近,杨广听了,不喜。对于杨义臣,苏威等人的话,杨广就是采取: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对于虞世基和宇文化及的话,杨广深信不疑啊。


百年功与过,明君还是昏君?——小谈杨广


后来杨广的精神不太好,到了“夜每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还有就是著名的那句:大好头颅,谁当斫之。

有人认为,隋炀帝巡幸江都是为了重新掌控权柄,巩固动摇的局面。但是通过全面的考察,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在臣子的蒙蔽下,杨广对当时的形式是不了解的,也想不到江都乃至天下都会乱成这个样子。包括他临行之际作诗,也能证明我的观点。

有人认为,对杨广,李唐史书是予以抹黑的,一定程度的抹黑当然是有的,但是如果说唐把杨广妖魔化,那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一个人的历史评价,有官方有民间,如果杨广真被妖魔化,那他的民间形象应该比史书要好,但是杨广的民间形象比史书更烂。包括野史就有杨广弑父,淫母一说。这个可不是唐黑的,比如大名鼎鼎祖君彦替李密写的讨隋檄文中,十条罪过,其中就写了弑父这条。因此,说李唐黑杨广,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个说法,魏征他们无中生有创造了这个说法,能说黑。但是杨广这些事情早就有传言,加上确实有一些旁证,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因此根本不能算唐朝抹黑,只不过史料取舍的时候相信什么的问题。

再比如李世民改史的问题,首先李世民不是开启了改史的序幕,汉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苻坚曾改史。现在史学家仍然有人认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认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认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之间功劳分配问题以及玄武门之变,而不是随便说改其他的事。

至于隋炀帝,《隋书》里可是说了隋炀帝不少好话。而隋炀帝造成的严重破坏,还用黑?莫非把那些被隋炀帝逼的活不下去而大规模起义的百姓当不存在?

杨广的一系列举措造成的后果极其恶劣,前文说到大业五年,有户一千万,口四千余万,但是到了武德年间,户仅200余万,口不过1000万人。唐光收拾烂摊子就收拾了好久。

所以对于杨广其人,我想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了。从大业这个年号看,杨广所图不小。可惜,志大才疏,骄奢淫逸都是真的。或许在亡国之君里,杨广可以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但是纵观杨广的事迹和举措,单单归结于运气的不好,是难以服众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杨广前期是暴君,后期是昏君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对他好一点,杨广是暴君,不是昏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人转自猫大岳:怼历史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