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三日 ,主持南宋朝政的太师、平章军国事、平原郡王韩侂胄早朝经过临安六部桥(今浙江省杭州市中河南路西侧的中河之上, 南宋时期是官员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中军统制、权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禁军将领在宋宁宗杨皇后(南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与礼部侍郎、资善堂翊善史弥远等的指使下,自称有圣旨,率领300士卒对韩侂胄突然袭击,韩侂胄虽然仓促无备,但是也指出圣旨是伪,夏震等哪里管他的反驳,直接用武力将他的轿子拥出,至玉津园夹墙内槌(击打、敲打)死韩侂胄。
韩侂胄被杀害后,史弥远在金国当政者的要求下,将他的首级用匣子装盛起来送往金国,以此为条件签订了《嘉定和议》,这就是所谓的『函首安边』。
『函首安边』也就是送执政大臣的头颅去敌国求饶,在当时与后世都被认为是有损国格的行为,即使是许多韩侂胄的反对者也不以为然,出言讥诮,但是史弥远等人的理由是,这是金国方面提出的和谈条件,不得不然。
除此之外,杨皇后、史弥远等人所提出的杀韩侂胄的理由也与之类似:因为开禧北伐受挫之后,金国方面提出以其首级作为议和条件,致使韩侂胄恼羞成怒,意欲再次用兵,也就是杨皇后对宁宗所说的『侂胄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杀两国百万生灵,若欲追回他,我请先死』,总的意思就是,虽然这未必是最佳对策,但是是为了南宋社稷不得不当机立断采取的措施,而韩侂胄因为和谈条件涉及到自己的性命而不顾社稷安危鲁莽灭裂行事,本身就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然而,韩侂胄之死的真实原因果然是这样的吗?!
开禧北伐受挫之后,金国方面最初提出的和谈条件是『称臣』、『割地』与『献首祸之臣』,所谓『献首祸之臣』,金国方面并没有明确提出是谁,所以宋宁宗下旨给主持和谈的宋臣转达金国说用兵是苏师旦、邓友龙、皇甫斌所为,并非朝廷之意,实际上是抛出了替罪羊,虽然据说金国方面态度强硬地提出了『侂胄无意用兵,师旦等安得专』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见于《宋史·韩侂胄传》,而《宋史·韩侂胄传》的史料大多基于史弥远当权20余年时候对有关韩侂胄有关历史记载的修改与理学中人的历史记录,其可靠性本身存疑。
我们不妨看一下,随着宋金之间在战争中转入相持阶段,宋金之间又开始了和谈。开禧三年(1207)正月,韩侂胄命令方信孺为知枢密院参谋官,持江淮督师张岩的书信前往开封,与金国方面进行谈判,方信孺于二月抵达开封,交涉对手是金国统帅完颜宗浩。
此时,金国方面提出的条件是金章宗决策定下的『割让淮南』、『奉表称臣』、『岁增贡币』、『缚送贼魁』、『还所俘掠』等五项内容,方信孺同意『岁增贡币』、『还所俘掠』这两个条件,但拒绝了其他三个,金国方面坚持『割让淮南』、『奉表称臣』,而针对方信孺说并无先例,认为『缚送贼魁』可以『姑置不问』。
方信孺回到临安后向朝廷禀报,南宋朝廷在宁宗命令下,经过侍从、两省、台谏集体讨论,同意『还俘获』、增加岁币到『绍兴和议』的标准即每年输金银、绢各25万两、匹,也同意『罪首谋』,所谓罪首谋指的是南宋自己对首谋者进行惩治处罚,并不是金国要求的『缚送贼魁』,而且鉴于此时南宋韩侂胄还在掌权,所谓的首谋显然不可能是指他本人,很大可能就是苏师旦、邓友龙等。方信孺带着这些新条件第二次出使,于同年五月再次抵达开封,因为当时南宋已经平定了在四川叛乱的吴曦,南宋军事局面更加有利,金国方面做出了让步,同意南宋不割地、不称臣,只需要将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同时岁币也不用增加,只要另行支付一笔一次性的犒军钱就可以。
方信孺的多次往返折冲樽俎本文不再细谈,他本人因为没有持有韩侂胄的信件在金国时候伪造了一份被金国方面识破从而诚信受到怀疑,所以金国提出要换和谈代表,韩侂胄派出了监登闻鼓院、左司郎中王柟——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方信孺被夺去三级官阶贬到临江军居住是因为他自劾私自伪造韩侂胄书信被金国方面识破导致议和暂时失败,而不是像后世史书笔记所说的带回金国方面要韩侂胄首级的要求激怒韩侂胄而被处罚。
王柟携带的韩侂胄答应金国的条件,在南宋史料中不见记载,但在《金史》中得到了保留,简单说大致是这样的:
- 南宋不对金国称臣或称父子之国,而是按照靖康求和的先例改称伯侄之国;
- 岁币增加为每年输金银、绢各30万两、匹;
- 犒军钱由金国要求的1000万两白银改为支付钱300万贯;
- 在和议达成后,将首谋者苏师旦等函首以献。
我们不妨看一下韩侂胄被杀后史弥远主持与金国订立的《嘉定和议》内容:
- 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
- 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
- 双方疆界与绍兴年间相同(即金国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 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钱白银300万两;
- 南宋将韩侂胄等首倡主持伐金之人函首献金。
我们不难发现,韩侂胄答应金国的条件,除了没有他自己的首级,与《嘉定和议》几乎完全相同。
按照《金史》的记载,金章宗看到条件后要求改犒军钱300万贯为银300万两,并要求函送韩侂胄首级赎淮南地,也因此史弥远等人杀死韩侂胄,但是这个说法根据时间轴看是有很大问题的。
事实上,王柟到达开封是在开禧三年(泰和七年)十一月四日,也就是说在王柟与金国方面接洽的前一天(三日),韩侂胄已经在临安被害;金章宗向南宋方面提出要用韩侂胄的首级换取淮南之地是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此前的十一月二十日,南宋参知政事钱象祖已经将韩侂胄被诛杀的消息通报金国——王柟传记中有四名金国将领问王柟『今欲去此人(指韩侂胄)可乎』王柟回答『主上英断,去之何难』然后四人相顾而笑的记载,这应该也是源于史弥远等后来对韩侂胄的丑化,编故事的时候变成受韩侂胄指令作为南宋使节的王柟与敌人商量怎么除去本国的执政大臣,反而丑化了忠心耿直的王柟。
因此,『嘉定和议』中关于将韩侂胄函首献金的要求是金章宗已经知道韩侂胄被害之后临时追加的,而如果韩侂胄不死,和议的大致条件宋金双方也已经达成共识,也就是说,韩侂胄之死并不是发生在和谈破裂他将要再次兴兵北伐之时,而是发生在和谈即将成功之时。
于是很显然,韩侂胄之死,不是因为传统观点认为的主和派与主战派激烈斗争的结果,而有其他的内情。
杀韩侂胄的主谋是杨皇后与史弥远,我们不妨看一下两人分别的动机。
杨皇后的动机是因为当初宁宗立后之时,韩侂胄支持曹美人而反对她,引发了她的怨恨。
史弥远的动机是因为他是太子赵询的老师,因此他未来的政治命运就与赵询已经其背后的杨皇后捆绑在了一起。
因此之故,诛杀韩侂胄的主谋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主和派,而是各有非常个人的政治原因。
韩侂胄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反对者,他原本与右丞相兼枢密使陈自强(曾经是韩侂胄的家庭教师)已经早有计划利用提拔安排的台谏官弹劾史弥远与参知政事钱象祖、李壁等人,有意思的是,韩侂胄选择发动这他设想中的雷霆一击的时间就是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也就是说,这天如果韩侂胄顺利入朝,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杨皇后与史弥远等人必定失败,因此也可以说,十一月三日是他们消灭政敌韩侂胄的唯一机会。
韩侂胄没有想到的是,史弥远等人竟然会以极端非常态的手段勾结禁军直接以矫诏的方式发动斩首式的政变,这在宋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前,有韩侂胄的亲信向他告变,但是韩侂胄觉得这种政变太过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正是这样的轻慢漠视,使得他最终在针对他的政变杀人局中丧了性命。
因为史弥远等人这样的政变完全是冒险,所以一夜未睡等待消息的史弥远到早晨没有听到消息的时候差一点想要换衣服逃走;而钱象祖、李壁在等待上朝的官舍听到韩侂胄的前队仪仗传呼太师来了的时候战栗面无人色;直到夏震前来汇报『已了事矣』,他们才拿出所谓『圣旨』宣布罢韩侂胄与陈自强的官职——事实上,宋宁宗在台谏交相弹劾韩侂胄的几天之后,还没有醒悟过来韩侂胄其实已经死了。
韩侂胄之死,是杨皇后主导,杨次山(杨皇后的弟弟)、史弥远居中策划联络,外朝重臣李壁、钱象祖,禁军统帅夏震等人共同参与,以最激烈的武装政变与斩首行动,结束了韩侂胄十余年的专权,政变的主导者与韩侂胄之间主要是不可调和的恩怨矛盾,而非身为主和派反对主战派。
为了构建此次政变的合法性,杨皇后、史弥远等以所谓韩侂胄『使南北生灵枉罹凶害,以至敌人专以首谋为言』这个捏造的罪名,将韩侂胄塑造成无视客观形势、不顾社稷安危、一意孤行坚持主战的『奸臣』——韩侂胄的这个形象通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朝见闻录》、《齐东野语》、《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史》逐渐成为后人的认知。
通过本文,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在开禧北伐受挫之后韩侂胄并没有独断专行要继续开战,金国方面也并没有坚持将韩侂胄视为首谋贼魁,他的首级也不是签订和议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反而在开禧三年下半年,宋金双方已经就和议达成基本共识,战争眼看就要结束,只是因为杨皇后史弥远等人与韩侂胄的矛盾难以调和,才发生了导致韩侂胄之死的这场政变。
当然,换一个角度,后世也多有为身为主战派的韩侂胄鸣不平的说法,如果韩侂胄本人也在主持和议并就后来『嘉定和议』的基本内容与金国达成一致,那么其实韩侂胄对是战是和并无坚定的政治主张与操守,他为了免去自己的责任也不惜牺牲曾经的亲信部下苏师旦等人作为替罪羊,在这个意义上,反而说明韩侂胄的关注重点就是自己的权位,对金国到底持何种对策在他看来也并不是第一要义。
而吊诡的地方还有,如果有支持韩侂胄的人贬损史弥远主持的『嘉定和议』,让他们感到非常无厘头的或许是,『嘉定和议』的基本内容,在韩侂胄执政时期其实已经大体确定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宋金和议的影响_赵构向金国称臣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三日 ,主持南宋朝政的太师、平章军国事、平原郡王韩侂胄早朝经过临安六部桥(今浙江省杭州市中河南路西侧的中河之上, 南宋时期是官员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中
-
杨万里是北宋诗人吗_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有哪些
说到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我们就会想起他笔下脍炙人口、充满乡野气息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趾高气扬造句-中国历史上十句霸气的豪言壮语,句句振奋!你最欣赏哪一个
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开国君主姬发出自《诗经》。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大起义出自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语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表文 出处为汉朝名将给陈汤给汉元帝上书.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趾高气扬造句
-
直言贾祸-二十五史里的台州人⑩ 贾涉:国仇未报壮士老
贾涉 华夏的历史星空中,闪烁着千万颗星星。仰望星空,让我们明白谦卑和责任的真正含义。回望先贤的史迹,是为了理解现在和谋划未来。 这个文史专栏,由台州日报和台州市社科联联合推出,将介绍正史里出现过的台州人。他们是时间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也是台州历史天空中的星辰。-直言贾祸
-
形容知己的诗句-史达祖:茕茕一生少知己,诗词百篇芳千秋
一、黥刑之痛,孤独终老公元1207年的深秋,北风呼啸着,天空中偶尔飘落几点雪花,几个囚犯拖着沉重的镣铐,在寒风中缓慢前行。一个中年男子,两眼茫然地走在其中,他面色白净,一看便知是个读书人。这时,一个手里拿着刀具的狱卒走过来,冷笑着说:“这几个字,这辈子就跟定你了!-形容知己的诗句
-
形容壮观的成语-「国学」“气壮山河”是什么典故?是关于谁的成语故事知道吗?
赵鼎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形容壮观的成语
-
载酒问字-每个中年人都感慨万千的一句词: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所以有关桂花的吟唱,印象最深的始终是刘过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1204年八月初五,垂暮之年的刘过于二十年后重访武昌安远楼。-载酒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