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有关竹子定律的名言?
1.人生不能选择平稳,必须保持热情,让自己的眼睛永远睁得大大的。
2.真正的勇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真正的拼搏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
3.在所有梦想狂人的眼里,只要他愿意等,梦想,总有一天会施予怜悯和恩宠。
可梦想不是慈善家,永远不会因为你看上去比较可怜,就悲天悯人的给予关怀。
他需要的从来都是板上钉钉的成功份额,比如才华和勤奋。
竹子定律讲的是竹子用了4年时间,只是仅长了3厘米。
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长,只是仅用了六周时间,就已经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四年里,竹子的根已经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
其实不管做什么,尤其做人做事,不要担心你此时的付出得不到收获和回报,因为这些都是在积累,都是为了成功在打基础。
人生需要积累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刚开始的3厘米。
俗话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
所以,不要羡慕成功人士有多么光彩绚丽,他们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经过不断地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你只有加倍努力,不断积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敲打,肩负自己的使命,扛起自己的责任,你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坚持,铁杵也能磨成针。
须知成功是没有开挂的人生,你现在也没有主角光环,只不过是厚积薄发,这就是竹子定律。
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有啥区别?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孔子主张是仁义;用途是入世,方法是知行合一;理念是学而时习(学是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智慧),时是天时,习是实习实践,意思就是学道选择适合的时机去传道,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用途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包容,不要求一致,道不同不相为谋,和而不同)。
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学道、传道授业、解惑,孔子的伦理的道德思想是君臣有尊卑,长幼有秩序。
墨子主张兼爱;用途是行世,方法人道合一;理念是以人为本(墨子讲“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皆平等);作用是平等博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三者都是要去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以到万物。
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博爱,爱人如已,同样是要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却广博的爱,超越了是非,但后来的基督徒们的博爱却没有超越宗教本身,只爱基督徒,别的宗教都被视为异端.所以美国人的民主,只有美国人能享有,美国人的爱只博给美国人,却不能给苦难的伊拉克人.。
孔子出身贵族,身处春秋礼乐,代表的是传统制度,是士大夫阶级。
孔子一生都在谋求“出世从政”,在既存的制度框架里建设礼乐兴盛的理想国。
他是周文王的铁杆粉丝,称颂周文王为“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他的一生就在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伦理道德,仁爱是孔子实现以上主张的手段。
简单来说,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等级的爱,有远近亲疏之分的爱。
墨子出身农民,,生活在战国乱世,他代表的是劳动人民,工匠阶级,他所谋求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处在乱世,他作为劳动人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物质的缺乏,所以他站在“礼乐”这种精神文明的对立面。
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无论三教九流都敞开怀抱。
墨子认为一切矛盾纷争的原因皆因为“不相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爱不均。
爱自己的国家比爱他人的国家多,就去攻击别国,将喜爱之物掠夺来自己的国家。
所以如果人人都大爱天下众生,那也再也无纷争。
孔子代表的儒家中心观念是“仁爱”,墨子代表的是墨家中心观念是“兼爱”。
表面上看都是讲“爱”讲“奉献精神”,但其精髓是有所区别的:一、爱的对象不同:孔子代表的儒家的爱是“别爱”(有差别的爱),儒家代表的是家道中落的士大夫上层阶级,孔子提倡“仁”的意思是“爱人”,前提要名副其实。
即先认清你的宗亲关系里的亲疏关系,然后“亲其所亲”,主张有差别的爱。
墨子代表的墨家的爱是“兼爱”(一视同仁的爱)。
墨子代表的墨家的爱是“兼爱”(一视同仁的爱),墨家代表的是下层阶级的游侠,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重情义轻财权”,墨家的门徒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口号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墨子的爱是“兼爱”,主张打破亲疏厚薄的宗亲关系,显示出一视同仁的博爱。
二、爱的形式不同:孔子代表的儒家的爱是“论心不论迹”,墨子代表的墨家的爱是“论迹不论心”。
孔子儒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一种虚无的但能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孔子的爱是“论心”。
墨子代表的墨家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不像儒家空谈理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墨家学说的爱是“兼爱”,即“兼而爱之”,把爱落到实处,所以墨子的是是“论迹”。
儒家以仁为体,以礼为用;墨家以義为体以格物为用(墨子反讽儒家“述而不作”,而以作为用的主要是公输家与墨家,但墨家更重科学,因此借大学中“格物”代之,民科!与诸位同学共习之)。
《素书—原始章》中说: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仁者是说就像父母、祖辈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之,以满足人、事的期望;義者是说像兄弟一样,公平公正、同心协力,以成梦想。
仁者,只能是上下级中的上级才能实行,是一种给予,同级间实行就成了私心(一位男士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一位血缘无关的女士,你猜他图什么呢);義者,却是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秉承的,用现代语言就是“对事不对人”,“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等。
想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无私,而“无私”站在个人的角度讲就是“兼爱”,既把团队的愿景当做自己的愿景,把别人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工作…(当然墨家极端一些,有把别人父母当做自己父母的说法等,因此才受人诟病,但我认为这非墨子本意)另外“仁”是讲等级的,而“義”是平等的,这个二者的对立理论是“忠孝”与“尚同”。
总结一下,我认为,“兼爱”是为了去私心,以成公义;而“仁”中的“同情”、“慈爱”是为了给予,是长辈的馈赠。
因此二者不同。
以上,君满意否?。
关于这方面,儒家在墨家面前,仿佛无知的幼儿。
与儒家格言逻辑不同,墨家兼爱是一个很系统的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理论。
墨家把其中正向的关系分成了三个方面,爱,利,施。
而儒家直接把爱定义为施,所以儒家施不过来,爱不过来…………墨家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要对他有利,但不一定要施予,而对一个人施予不见得对这个人有利。
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但爱的核心是对这个人有利。
所以才有了那句“兼相爱,交相利”。
再说说仁爱。
仁,亲也。
而对仁的理解,墨家和儒家也不同,儒家认为是人与人关系的亲近,所以就有了亲亲为大的思想。
儒家仁爱,就是亲近的人爱,不亲近的可以不爱,这就造成结党营私,裙带关系等等。
而墨家认为亲是人与人思想和身体的亲近,所以墨家的仁爱,又叫体爱,是接近包容,了解对方理解对方,上位者要到人民内部去,才能了解人民需要,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两家对仁的理解不同。
当然,孟轲不懂墨家兼爱,也不懂墨家仁爱,断章取义的骂墨子,这是属于不同思想的恶意攻击,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