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的诗句陆游?
陆游《病起书怀》诗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附:病起书怀[ 宋 ] 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关心天下兴亡的责任。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诗,也表达了相近的思想:位卑未敢忘忧国。
大意是一个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职位不高,或者说没有职位,也应该要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大家的责任。
顾炎武典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鼠咬书无怒色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已经写好所《诗本音》二稿却又一次被老鼠咬坏了,他便再次誊写,一点怨色也没有。
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他却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崂山名言名句?
“钟灵毓秀之海上名山,天工造化之寰中绝胜。
”崂山,秀外而慧中,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奇妙地结合起来。
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或诵诗作赋,或即兴题刻,为崂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名胜和浩繁的名篇佳句,崂山亦因之名声大振。
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曾三次东巡,两次看到崂山的壮丽景色,兴致所至,泊岸登山,一览海上名山的风采。
传说,秦始皇见崂山屹立在东海边,为寻找蓬莱仙岛,遂弃船登陆,从崂山东部登上崂顶,令兵丁劈山开路,遇水搭桥。
他本人也举鞭抽打巨石,移山填海,以通蓬莱。
无奈巨石驱之不动,只得连连叹道:“此山何其牢也!”遂得名“牢山”。
这是崂山名字来历的最早说法。
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同道人吴筠一起来游崂山。
在海上放木舟,漫游小蓬莱,喜得相公石,饮酒蟠桃峰,醉眠太白石。
“吟出二劳句有神,餐霞从此远来频。
东溟又见钓岙客,空谷可逢采药人?多少诗肠由鼓吹,崭新语意喜因循。
不知当日遨游际,曾否考虑遇逸民?”并写下脍炙人口的“我昔东海上,崂山紫餐霞”的千古绝唱。
勾勒了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权贵的李白形象。
北宋文学家苏轼酷爱山水,在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仰慕崂山名士,游览崂山时,在与山民及释道交谈中,发出“崂山多隐君子,可望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识、可识而不可攀”的叹息。
他在太清宫还题有“方壶胜景”四个字。
嘉靖年间进士赵贤曾于万历年初游览崂山的华楼山,书写镌刻了“海上名山第一”的石碑。
辽、金、宋三吏总裁官张起岩游崂山时写下“兹山俊秀横天东,下插沧海高凌空,丹崖翠壁何穷窿,琼枝琪树分蒙茸”的诗句,生动地歌颂了崂山景色的伟岸壮丽。
明代父子进士蓝章、蓝田在华楼山建“华楼书院”,蓝章自号“大崂山人”,蓝田则以崂山为家,写下“前山后山红叶多,东涧西涧白云过。
红叶白云迷远近,云叶缺处山嵯峨”等200余篇佳作名句。
被人称为亭林先生的顾炎武,是明清思想家、学者。
他在崂山之行中写下了《崂山歌》、《不其山》等游记,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崂山人胡峄阳是清初大学问家,不愿做官,酷爱崂山山水,常约友人孙笃先畅游华楼、北九水之地,欣赏“翠烟一峰孤”、“穿林惟听鸟声呼”、“茫茫烟水接天秋”、“千层云浪认渔舟”的山海景色。
传说二人与一崂山道长相会,友人说,三友幸会,不可食无鱼。
胡峄阳顺手折柳枝一条,将柳叶撒入白沙河中,用手一指道:“鱼在水中。
”柳叶顿时变成小鱼,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仙胎鱼”。
清乾隆时历任湖北和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惠龄,游崂山时被“俯视大海之浩瀚,烟云变幻,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的景观倾倒,遂挥豪题“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并亲自监工月余,将之镌刻在华严寺下的砥柱石上。
蒲松龄游崂山时受崂山山水的启迪,写出了反映崂山风物的短篇小说多篇,取材于上清宫白牡丹和太清宫耐冬的《香玉》脍炙人口。
而“山外水光连云碧,烟涛万顷玻璃色”这一佳句,为我们复现了崂山海市的真实面貌。
康有为曾两次游崂山,把崂山的山海景观誉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在《重游太清宫》中写下“白果耐冬多阅劫,崂山花闹紫薇明”之佳句。
“中国的文学一半是旅游文学”的说法并不夸张。
登山求其境,遇水求其源,观其形,悟其神,文人雅士们给自然山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崂山亦因此而充满勃勃生机和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