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的典故?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
字如其人下一句是什么?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
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代表通过一个人笔迹的笔画和字型,可以从侧面反映他的一部分性格,解码个体的人格特质。
其实写字代表的是一种心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情、格局、以及人格魅力。
名人好问的名言?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书·仲虺之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京氏易传·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正义》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西汉]扬雄《法言·学行》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东汉]王充《论衡·实知》博学多识,疑则思问。
——[东汉]王符《潜夫论·叙录》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遇事不妨详问广问,但不可有偏主心。
——[明]吕坤《呻吟语·应务》问以审之,学以证之,思以反求之。
——[清]王夫之《薑斋文集·知性论》。
关于字如其人的名言?
“字如其人”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而文字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他所说的“书”只是辞章、文章,而与书法无关。
但后世人理解有误,将“心画”当成了“字如其人说”的发韧者。
历代书家虽表述各异,但都认同这种说法。
清人刘熙载总结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在书法评论家看来,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字也是一点一画、横平竖直,处处透露出一股清刚雅正之气。
而品德有瑕疵的人,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难以辩识。
因此,写字讲究“立品为先”,学校老师教育学生也是“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诚然,历史上许多名传千古的书法家无不襟怀坦荡、高风亮节,他们的道德、气节与其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为后世敬仰,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字如其人说”虽然始于汉代,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沉寂许久,直到唐宋间方始大兴。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孙过庭等人十分注重“人”与“字”的一致性,他们甚至将“人”具体化到了“心”,认为“心”会决定字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