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三大德?
《论语·宪问》有云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种德行,犹如三个鼎足撑起了儒家文化的千钧之鼎。
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格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礼记·中庸》中记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表达是的一种智慧、自信、仁爱、平和、积极、无畏的人生态度。
也是儒家思想以德为本的处世哲学“智者不惑”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外物所惑,心中亦无迷乱。
知,同“智”。
在纷繁复杂的事务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会因为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
智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有句话说的好“清醒的头脑远胜过聪明的头脑”笔者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当面临选择,需要做决定时冷静思考清醒的判断,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是最难能可贵的“仁者无忧”指的是有仁德之心的人,胸怀天下,目光长远的人,不纠结于眼前的忧愁和烦恼。
钱穆说过:“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
”“勇者不惧”勇者无敌,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没有什么畏惧的敢于坚持真理和敢于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面对压力,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敢于做为,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寻找解决办法,不退缩不畏首畏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取得了今天的辉煌的成就,也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艰难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可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与无数困难作斗争的奋斗史,“勇者不惧”深深的刻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中。
智、仁、勇,是儒家当中三个重要的大德,俱备这三德就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1、智者不惑: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规律了然于心,所以没有疑惑,当他明白人生重大真理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个规律主宰了一切,心中就不再有不明。
2、仁者不忧:人们之所以有忧愁,多半是因为计较一己之得失、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一个人能去除不明和私欲、忘却自身的利益,而把更多人放在心中,仁者爱人、爱民至众、仁者无敌,就不会再有各种小怨、小仇,不因个人的境遇而怨天忧人,所以叫仁者不忧。
3、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不是匹夫之勇的勇,而是明了自己的天命、明了大是大非,便会秉承浩然正气、勇敢前行,不会畏惧任何的千难万险,人们会恐惧多半是因为内心有了恐惧和不明,多半是因为正气不足、道义不行,当内心充满了浩然正气之时,内心何惧之有?内心会无比地舒展与自由。
《中庸》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这句话的大意是:“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
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
孔子说的“仁”的基本内涵是“仁者爱人”,即“仁”以“爱人”为根本内容,“克己复礼为仁”,推己及人的爱。
孔子讲的“知”大致有三种涵义:认知、了解和把握;知识;通“智”,即睿智、智慧。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提倡的是君子之勇,必须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
“知耻近乎勇”中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赞扬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孔子提出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
一个人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没有“忧”、“惑”、“惧”。
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才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 上一篇:奇葩的名言 懒惰的危害名言警句?
- 下一篇:石庵名言名句_别辜负此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