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下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征?
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根源的角度讲,道家的思想对其影响要早于儒家,并且道家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
天地阴阳的风水理论是指导中国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经有了“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论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有和无,利和用。
这句话在被彭一刚院士设计在天津大学建筑系馆上,提醒建筑学子关于建筑的初衷。
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规范了礼制,将天地人伦思想进行了统一,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社会的基础“三观”。
当然包括了人的活动场所,建筑。
要说中国传统建筑和日本传统建筑在形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对称和不对称了。
中国古建筑无论是单体形制还是群组规划,都遵照基本的对称,而在明清皇家宫殿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个在《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存在的建城的思想,依然在沿用。
日本的古建筑越靠近现代,其不对称性和活泼性就越强。
儒家的尊卑思想,一样体现在建筑上,最明显的就是建筑等级愈加森严。
而森严的结果就是有序。
在辽代和唐代的建筑上,其体量和规模之大让人仰止,往往用巨大的建筑构建创造大尺度的空间。
但在宋朝以后,《营造法式》规范了建筑的标准,也更加明确了建筑等级,开间、斗拱、彩画等均有详细的等级限定,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尺度和等级的关系,甚至屋顶的形制也是,歇山顶和庑殿顶直接表明了建筑的等级。
同时限定了不同位置居所的等级,四合院中的东西厢房是等级有别的。
另外大型木料不足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大柱采用小料拼合后铁箍已是基本做法了。
要说儒家最直接的对自身建筑的影响,应该是各地均有文庙了吧。
古建筑在明清时的形制在某些人看来是僵硬死板的,实际上是规范的做法成熟的体现,各个形制和部件都已经有完善的等级制度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超大尺度或者不合规矩的做法,只可能在小范围内改良。
各种场所也都有其专属的等级划分。
道德经中关于建筑的句子?
道德经中有关建筑的句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唯道,善贷于世,不屑于四体,是故大臣不坏其规,民不厌其生,夫唯不厌,既卒死而不朽。
”(第四十一章)此处“四体”指建筑物,意为善用道德的力量,不必借助于实体的建筑物,刚毅的大臣遵循这一原则,可以维持政纲,而民众得以生活安宁,并且历经岁月,这种美好的状态也会流芳百世。
这句话是道德经中极为著名和重要的关于建筑的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们选择建筑方式的思考进行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