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表达老了,什么都会明白,要文彩一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
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
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
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
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那就很冏喽。
六十岁,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精神可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精神,伟大!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
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
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
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
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七十三岁仙逝,孟圣人八十四岁灯枯。
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古稀之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
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
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孔夫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
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
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
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