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志向?
“立志是无中生有的工夫”是阳明自己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体悟和总结。
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生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就实现了“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
也是他人生目标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立志?立志就是确定志向。
王阳明讲的立志,特别强调了一点:真切性。
立志的真切性意思是什么呢?人生所立之志,不是在诸多人生选择中选择一个方面,选择一个目标而已,而是要具有一种切己相关性的,真正发自内心需要的,跟你的人生整体有关的的志向。
真切性很重要。
这个真切就是切己。
所以王阳明还有一个对于立志的讲法讲法:“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
”(《传习录》)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你心上疼一样。
“持志如心痛”,其实要把志立在心上。
这和王阳明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某种感受有关系的。
把某种价值跟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一种切己相关的、痛痒相关的关联。
这是他对于立志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王阳明的立志的真切性是对“无”的感受有关系的。
立志因为跟“无”有关,跟这种边界意识有关,跟这种整体的观照有关,所以它才真切。
因为这个世界的这一切都跟你有关系,你要的不是这世界具体的这些东西,而是整个世界。
每一件事都跟你有关,可是它又不能够完全说明你。
这种无限的有关的意识,其实是在“无”里确立起来的。
所以从“无”的角度来理解立志,就是要把立志的这种真切性跟世界、跟自己的相关性揭示出来的一个面向。
王阳明自己认为在一生中有所谓的“五溺三变”:“五溺”指的是他沉溺在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老之中,“三变”是三次人生的转变。
从佛道二教的“体无”的过程里他可以创造出“有”来。
这个“有”指的是儒家价值,这是阳明学的特质,也是阳明学的最典型的特质。
王阳明通过他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了这一点,通过他自己的一生解决了时代的问题,是可以从佛道二教的“体无”的过程当中,从时代的虚无的精神氛围当中突围出来,创造出一个圣贤的人格、一个伦理的世界。
这是他的志向所在,也成就了他圣贤人格的形成。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 王阳明?
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
“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
致良知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
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合一”说。
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
王阳明坚持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首位。
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王阳明早年提倡静处体悟。
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晚年提出事上磨炼。
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
主张省察克治。
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强调贵于改过。
他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
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
王阳明提出“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
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
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一学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主张乐习不倦。
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代表作《王阳明全集》。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
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因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称为阳明先生,一般称其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1]。
是的。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别名王阳明、王文成公、阳明先生、王云,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朝大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阳明学派奠基人,倡导“知行合一”,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心学宗师,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王阳明在哲学方面,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在伦理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致良知。
认为“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满街都是圣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照着良知去做,去“致”良知。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主要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主要成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平定宁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