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的三大支柱?
每个人的年龄不同,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每个人的认知也会不同,我认为人生的三大支柱一是父母,二是儿女,三是事业。
我们每天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围绕信息、信心、信仰(或信念)开展,深刻理解这三个概念将让你的人生线条更清晰。
- 01 -信息 纯粹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帮你更快地认识事物、更深地理解事物进而指导你的行动的时候,信息才有意义、有价值。
信息的本质是应用,而非存储。
对于存储信息而言,硬盘比人脑厉害的多。
但存储在硬盘里的信息并不能直接指导你的行动,而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就可以,这得益于大脑调用信息的功能。
信息指导我们实践的核心流程是:获取——内化——应用。
第一阶段是获取信息,在这一阶段,信息处于原始状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各类APP、读书、听讲座、看视频、刷新闻等方式获取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你要获得的信息是具有“信息增量”的,也就是你之前不知道的。
如果你每天获得的都是昨天已知的信息,既无趣、又没用。
其实抖音里刷出来的视频多数都是雷同的,以不同的方式将同样的信息呈现给你,看似花里胡哨,实则信息增量非常少,只是瞬时感官刺激,对你的长期积累和精进毫无意义,可以作为偶尔消遣,大可不必依赖甚至成瘾。
在获取信息的阶段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李笑来提出的“付费就是捡便宜”,付费可以省去你大量筛选信息的时间。
相信我,慢慢地你会意识到,时间才是最贵的。
第二阶段是内化,信息的内化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消化吸收信息的过程,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每天有大量的信息被筛选、过滤、浓缩、遗忘。
3年前你可能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但今天你已经遗忘了大部分电影情节,大脑对它的记忆简化成:杀手大叔和萌萝莉的故事。
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是它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一个人真的能过目不忘的话,那他的大脑很快就会因信息过载而停机的。
当你知道了大脑筛选、过滤、浓缩、遗忘信息的过程后,你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完成这些步骤,帮助大脑更好、更快地消化信息。
第三阶段是应用。
游泳教练已经在泳池边把所有的动作要领和换气方法都告诉你了,你也都记住了,但你依然不会游泳,因为缺少应用环节。
所以信息的终点不是“知道”,而是“用到”,仅仅“知道”的信息迟早会被你遗忘,而“用到”的信息将深深印刻在你的脑海中。
小结一下,处理信息,你需要做的就是:1.选准平台,获取优质信息。
(比如职否,哈哈,王婆卖瓜)2.将大量信息浓缩提炼。
3.将你记住的信息使用一次或多次。
- 02 -信心 很多人都不知道信心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因为他们很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过信心。
那信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非常简单,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好的体验(巅峰体验)。
比如,你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收获了全班同学(包括你心仪的TA)热烈的掌声和赞美,老师反馈说你演讲得太棒了。
这就是建立信心的关键时刻。
从此以后,你就会建立起对演讲的信心,如果能有三次同样的巅峰时刻,那你对演讲的信心就相当坚定了,在以后表现得不那么精彩的时候也不会轻易丧失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非常典型的信心,但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必有用”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找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是可造之材。
但也有“天生不才”也能建立信心的人,那就是大清国第一励志哥:曾国藩。
曾国藩明明资质甚陋,天赋太差,为什么还能取得巨大成功?曾国藩说自己“受质本薄”。
梁启超说他“在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左宗棠说他“欠才略”“才亦太缺”。
李鸿章说他“太儒缓”。
这样一个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人为什么会成长为顶级人臣? 关键点就在于,曾国藩虽然愚钝,但他取得的关键性成就(巅峰体验)改变了他对愚钝的看法,建立起了关于愚钝的强大信心。
曾国藩在他第17次科举考试后中了秀才,而且又连中举人,后来又高中进士。
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
这巨大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直接改变了他对“愚钝”的认知,他因“愚钝”而大获成功,所以视“愚钝”为最高品质。
他后来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你看,他把“拙”上升到了比“巧”更高的位置。
从此以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
他带兵打仗也是“结硬寨、打呆仗”,不靠奇谋诡计,就靠坚韧踏实、死磕到底。
自此,曾国藩凭借“拙”,稳扎稳打,平步青云。
小结一下,建立信心,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获得巅峰体验。
如果你觉得做成一件大事很难,需要的时间也很久,那就从小事做起,重要的是通过这件小事打通“巅峰体验→建立信心”的通道。
- 03 -信仰 在大多数人都没有宗教信仰的背景下,大家可能对信仰并没有什么认识。
简单地说,一个人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所坚信的东西,就是信仰,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相信。
日心说对布鲁诺而言就是信仰,耶稣对基督徒而言就是信仰,民主和共和对为国而战的革命者而言也是信仰。
提及信仰,不得不介绍一下自证预言,又名“自我实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行为确认效应中的一种效应。
即一开始是对情境的一种错误定义,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行为,使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现实,并导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正确性,使错误的行为永久化。
因为,当我们陷入这种情景时,我们会不由得引用事件的实际过程,来证明其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
这一理念的提出者、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在其著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虚构了“最后一家国家银行”来解释自证预言。
这家银行像所有的银行一样,有一些流动资产(现金),但大部分资产都用于投资各种各样的具有高风险的项目。
然后有一天,大量的客户来到了这家银行。
于是,有些客户便开始担心了,开始怀疑银行出现了问题。
导致越来越多的客户涌向银行,想趁他们还能把钱取出来的时候把钱取出来,也就是发生了挤兑。
如此,客户数量不断增加,反过来又助长了关于银行资不抵债和即将破产的虚假谣言,导致更多的客户前来提款。
大量突然提款需求,导致银行资不抵债,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
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也是一个自证预言的悲剧。
预言不是独立于结果之外的,而是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你心底里最深的、最颠扑不破的预言就是你的信仰。
一个从心底里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女人,一定会遇人不淑,她的潜意识在指引她找到渣男,从而验证她的观点。
当然,自证预言也有正面的积极作用。
《秘密》一书中对吸引力法则的描述是:当你想着你想要的事物,并且全心将焦点置于其上,吸引力法则每一次都会正确无误地把你想要的事物送到你面前。
根据吸引力法则,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对宇宙下命令,让宇宙知道你要什么,宇宙会响应你的思想。
所谓的吸引力法则,背后其实就是信仰系统在起作用。
小结一下,越早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你就能越早地发挥信仰的强大力量。
如果你坚信自己会变的越来越好,那你真的会越来越好,不要去管眼前的困难,不要去给自己设限,尽管去相信、坚信、笃信。
最后,愿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在世,每天都离不开三件事:说话、做事和为人。
这是构成整个人生的三大基本要素,也是决定一生成败的三大支撑点,以及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三大技巧。
可以说这三点是构筑我们卓越人生的“金三角”。
会说话,才能做事;能做事,才会为人;会为人,就会做事;要做事,要先会为人。
会说话是能做成事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内涵,会说话的人,做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为人也会相应地麻溜起来;会做事是会为人的必要条件,只有会做事,你才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欣赏,做个成功快乐的人;会为人首先要学会说话和做事,因为人离不开说话和做事,成功与幸福总是垂青于善于说话和巧于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