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小故事50字?
十年流落的故事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询问自己的吉凶。
铁龟山人说:“自此以后十年,应当飞腾升进,前十年的流落已经过去,但还有十年的流落。
”第 1 页大猫据炉的故事苏辙曾做黄白术,先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放置一个大炉,将要生火时,看见一只大猫站在炉上之后没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
苏辙因此认为自己不是能将这种技艺传下去的人,便不再讲说此术。
道启心海的故事赵生是一个乞丐,敝衣蓬发,醉即骂人。
后来赵生主动去见苏辙,一席话之后,使苏辙感到这个乞丐“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苏辙又把赵生介绍给苏轼,赵在苏轼那里停留了半年之久,后随苏轼北归,至兴国为杨绘所留,不久被骡所伤而死,绘备棺葬之。
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来访,告诉苏辙说,他路过云安时,有乞丐自称姓赵,与苏辙相识,请代为问好。
法震描述这个乞丐模样后,苏辙确认是赵生。
当时,兴国地方官朱彦博的儿子在座, “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
据此,苏辙判定赵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还稍有欠缺的神仙。
后园祈雨救苍生 汝州大旱,如何解决干旱问题稳定民心是当务之急。
天灾在当时一般都被认为是上天对地方官员失政的惩罚,地方长官要带领下属向上天祈告自己的罪过,让上天饶恕百姓。
苏辙是新任知州,自然要担当这个责任。
按汝州的风俗选定向上天祈雨的日子,决定在州衙后花园(望嵩楼所在地)设坛祭祀社令神和后土神为百姓祈雨。
他要求各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自己则亲撰祈雨文告。
苏辙知道向天求雨不能解决问题,但在当时条件下对稳定民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
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
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苏轼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
二人相遇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诗人。
他与兄苏轼同登进士,同为著名文学家。
有一日,苏辙在京中游玩,因一时兴起,他挥毫泼墨,题诗一首。
然而,诗中的用词过于直白,被人批评。
从此以后,他谨记教训,诗文更注重内涵与含蓄。
熙宁三年,苏辙任陈州教授,有诗云: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宛丘是陈州州治,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由于苏辙个子瘦高而学舍低矮,往往读书读到一半起身伸个懒腰,头就撞著屋顶了。
但他并未被现实折磨得意志消沉,反更坚持读书人的风骨,所谓“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形象地描绘出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不为贫贱所屈的骨气。
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种地后名动京师。
后来殿试的时候讲了一大片劝谏宋仁宗的话,因此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来王安石想要推行青苗法,苏洵给王安石写信表示断不可行,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被赶出京城。
后来苏辙因为牵扯到元祐党争里面被赶到了雷州。
当时的的雷州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刚开始有些水土不服,一年后才渐渐好转。
在这一年时间里苏辙经过观察发现雷州百姓生活的有点原始。
生病了不看病问鬼神,吃穿用度非常艰苦朴素。
苏轼就在雷州开启民智,把中原先进技术传播到了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