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写中山市第一中学?
中山市第一中学,是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一所百年名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692年的铁城义学,1748年易名为丰山书院。
1908年又改为丰山官立中学堂,实行现代教育体制,开启中山现代教育之端。
学校地处中山市东区金字山下,傍山就势,绿树芳飞,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学校设初中部48个教学班,高中部9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00多人,在编教职工60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共256人。
现有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6人(累计培养8人),高级教师203人,设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等工作室3个(省级2个、市级1个)。
办学理念: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近年来,中山市第一中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立志、立诚、立品、正学”的丰山精神,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以“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培养“志存高远、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有个性特长的中学生”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以优质教学为主体,科技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两翼齐飞”的办学特色,努力为每一位师生“做最好的自己”创设条件。
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坚持教师第一发展理念,强师风师德建设,构建教师成长“四级阶梯”和分层按需的培训体系,为教师搭建多元持续发展路径,让教师全程参与学校的发展,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成就“最好”的“自己”。
办学特色:一体两翼,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山市第一中学逐渐形成了“以优质教学为主体,科技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两翼齐飞”的办学特色:教学方面,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为重点,着眼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德育方面倡导“和善而坚定”的德育理念,将“目标坚定,过程和善”的理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融合,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评价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以体艺模块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体、音、美、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校本化渠道,完善“领域——学科——模块”三层课程结构,通过模块学习,颁发特长等级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特长。
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社团活动自主管理,体育科技节、校庆嘉年华等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张之洞家训?
1.续辈诗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通津①为世用,明道守如珍②。
——张之洞《续辈诗》 【注释】 ①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比喻显要的职位。
本句世传本为“通经”。
②如珍:像珍宝一样。
本句世传本为“儒珍”,此处采用张之洞嫡亲孙女张厚粲、嫡亲孙子张厚枚两位先生家传本记述。
【译文】 要仁爱宽厚待人,遵守家法家规。
要做到忠厚善良,报效国家。
要有开放的胸怀,敢于担当,学以致用,以所学济世。
要知晓世事规律,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中华传统美德。
【解读】 这首《续辈诗》写于1860年(咸丰十年),张之洞及其兄弟后代均按照此诗起名,今天南皮张姓也多以此诗作为起名的依据。
这既是子孙辈分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
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以仁厚治家,以忠良报国,以学识济世,以操守修身,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有益的人。
2.教子警言 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张之洞临终遗言 【译文】 兄弟之间不可因为争夺财产而闹不和睦,要立志报国,勤奋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看清对方的品行,辨清君子小人,不能和小人同流合污。
【解读】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弥留之际,将以上话语嘱咐病床前的儿子们,看到儿子们熟记成诵,方才放心离世。
这段话由其幕僚张曾畴聆听记录。
在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中,该段话为“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含义与张曾畴记录相同。
都是要求孩子们不要把钱财田产看得太重,而是要勤学修身,立志报国,分清君子小人,不能自甘堕落。
3.致儿子书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能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尽力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译文】 父母疼爱子女,总是无微不至,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身边。
然而一定要让你出门求学,那是因为想让你用功上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罢了。
你现在已经入学,就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
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
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①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注释】 ①亲炙:亲受教育熏陶。
典出《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译文】 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官居当朝一品,天下闻名,但依然谨慎小心,唯恐自己出错,不敢有任何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应当亲身受到熏陶了,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期望,你一定要谨慎啊。
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民情不知,世事不晓,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也。
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
而今而后,速收尔邪心,努力学习,非遇星期,不必出校。
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
庶几开支可省,学业不荒。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
儿究非十五六之青年,此中甘苦,应自知之。
毋负老人训也。
——摘自张之洞八月初九日《复儿子书》 【译文】 你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
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成。
不了解民情,不了解世事,晋惠帝才会说出“为什么不吃肉粥”的荒诞之语,他的毛病就出在这些问题上。
再说,你是一名军人,军人应该比平常人更能吃苦。
从今以后,你要赶快收敛爱玩的心性,努力求学。
不是周末就不必离校外出。
即便是周末外出,也不许擅自在外留宿。
倘如此,开销可大大节省,学业不致荒废。
光阴极为珍贵,求学机会难得。
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的青年人了,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4.致双亲书 大人恒言,文章为物,非以娱人,实以载道。
又言国家设科举士,首重敦厚之士,有为之才,而非取靡靡者供奔走之役也。
儿奉大人教诲,当尽力取法乎上,绝不敢枉道诡遇,以负大人。
——摘自张之洞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 【译文】 父亲大人过去常说,文以载道,文章这种东西,不是写来供人取乐的。
父亲大人还说过,国家设置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首先看重的是那些品格敦厚的人士,有所作为的人才,而并不是选取那些萎靡不振的人用来劳役驱使的。
孩儿谨遵父亲大人教诲,自当竭尽全力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绝对不敢歪曲道义,通过欺诈手段来得到机遇,以至于辜负您的期望。
大人前次训谕,谓操守宜廉洁,办事宜谨慎,待人宜宽和,此真大人金玉良言,儿虽不肖,敢不永矢勿谖①。
儿幸赖祖宗盛德,大人督教,得有今日,然衡文批卷之际,常凛凛自惧,恐有不足,上负朝廷,下负大人。
故除生员②考卷托俊虞伯代阅外,童生③试卷,无论何如必亲自检阅,遇有怀疑之处,亦绝不敢私心自用,必博访周咨,得其详而后已。
儿虽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必尽其力之所及,不敢一毫轻轻放过。
——摘自张之洞十二月初四日《致双亲书》 【注释】 ①永矢勿谖:发誓永远不忘记。
典出《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 ②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③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译文】 父亲大人前一次来信训诫孩儿,说操守应当廉洁,办事应当谨慎,待人应当宽和,这真是大人的金玉良言。
孩儿虽然不肖,却又怎么敢不永远牢记着您的教诲呢。
孩儿侥幸依赖祖宗的盛德,大人的监督教导,能够有今天。
然而衡量文章、批阅试卷时,自己常常感到凛然生惧,恐怕自己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对上辜负朝廷,对下辜负大人。
所以,孩儿除了生员的考卷托付俊虞伯代为批阅外,童生的试卷,无论什么样必定要亲自检视批阅。
遇到有怀疑的地方,也绝对不敢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必定要广泛地寻求资料,四处与人商议,得到它的详尽情况之后才做判断。
孩儿虽然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而必定竭尽自己所能,不敢轻易放过一丝一毫。
。
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由清朝官员张之洞所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张之洞对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包括齐家、报国、立业、修身等方面。
其中,齐家是指要让家庭和睦相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报国则是指要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立业则是指要有自己的事业目标;修身则是指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张之洞是清末时期的著名官员、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写过一本《张之洞家训》。
这本书是他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传承家族文化而写的。
其中包括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家庭教育原则、人生哲学等。
这些家训内容深刻、具有启示性,被后人视为中国家训的经典之作。
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家训如下: 1. 勤俭持家,不做奢侈之事。
2. 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不说空话。
3.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关心家人,敬爱朋友。
4. 学习不止,读书为先,修身齐家,以德为本。
5. 克己奉公,忠于职守,为官爱民,勤政敬民。
6. 善良正直,不贪污受贿,不轻易屈从权势。
7. 宽以待人,以德服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8. 谦虚谨慎,不自满不自卑,保持平衡的心态。
这些家训,不仅为张之洞家族后代提供了家族文化和家教的指南,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
张之洞是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家训也被广泛传颂。
张之洞共有16条家训,其中几条比较有名,主要包括:1. 仁爱:凡事要以仁为依归。
2. 谦卑:凡事要抱着谦虚的态度。
3. 致远:凡事要有远大的理想。
4. 守正:凡事要坚持正义、公平。
5. 精勤:凡事要勤奋投入,力求精益求精。
6. 勤俭:凡事要节约勤俭,珍惜时间和物资。
7. 忠实:凡事要忠诚于职守,言行一致。
8. 尚义:凡事要尊重道德、重视义务。
9. 孝敬:凡事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10. 诚信:凡事要遵守诚信,不做欺骗、作伪之事。
这些家训坚持了“仁、义、诚、敬、谦、正、爱、信、勤、简、和、朴、忠、恕、富、远”的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后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是清末民初的官员和思想家,曾任湖广总督,因其治绩卓著,被誉为“湖广巨贤”。
他的家训以“诚、孝、廉、勤”为核心,是以家庭为基础、强调家教的一部经典家训。
具体来讲,张之洞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诚待人,不撒谎、不欺骗、不抄袭。
2. 孝道尽责:要牢记孝道,孝顺父母长辈,照顾家人和社会弱势群体。
3. 廉洁自律:做官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不营私利。
4. 勤奋努力:要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不偷懒、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除此之外,张之洞家训还强调了家庭和睦、柔和待人、处世谨慎、节俭节约等方面的内容。
张之洞家训是一部传承中国传统家庭美德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家庭成员和全社会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