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修身养性的书籍?
《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当下的力量》《找回你的生命礼物》《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太阳,我的心:观照的奇迹》《来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你可以不生气》。
为什么要重德修身?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
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
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地叮咛后世子孙。
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高,骄逸怠惰,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
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
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
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
重德修身,一是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道德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二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必须用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教育我们的受教育者。
所以重德修身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赋予基础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责任。
重德修身,这是天道只有尊重天道的人,才能发展更长远,走的更远更好更稳第一百事德为先能力再强,如果德行不好,那么,他的能力可能就是一把向内的一种利刃,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如果这个人有能力更有德行的话,她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也成全了自己第二重德行是天道只有遵从天道,你的事业才会越做越顺利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立德修身,把自己修炼好了,你做事情才能越来越顺,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古人注重“治国、修身、平天下”。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行为语言能够规范起来,立德就是树立良好的品德,我们每个人只有修身立德,才能使自己有更好的前途,使国家更加文明发达。
人无德而不立,每个人必须重德。
“名正言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身,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又何谈事业兴旺发达呢?。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
修身的本质就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
个人的价值在于提供社会所需的服务,利而不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社会组织的存在也是贯彻道德原则,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社会的需要是个人和组织存在、发展的前提。
国家治理也是贯彻天地玄德,以民为本,利而不害,人民自觉服从管理,就能实现无为而治,“莫之命而常自然”。
个人修身,就是要恭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原则。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的德性培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导,“重德修身”成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因为中国自古就有重家风的传统,多以“家训”“家规”的形式,对家族或家庭成员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
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虽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重德修身”,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家风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精神走向。
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家风的影响。
曾国藩治家严谨,家风清正,后人谨遵祖训,曾氏一脉,绵延不绝,代有英才,其家族五代以内的子孙中,教授级人物就有70多位。
而清末八旗子弟,治家不严,子孙多纨绔,以致家风尽弃,家道中落。
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关系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进入了“小”时代,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家风观念渐渐弱化。
好家风传统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失范和人际疏离。
鉴于此,国家通过倡导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让一度几近消失的名词“家风”“家规”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热盼以淳厚的家风助推清明世风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