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马值得鞭策的故事?
孔子说的这个故事是《论语》中的“马跑不如人”故事。
他认为马只有在受到鞭策的同时才会更加努力奔跑。
因此,孔子认为鞭策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
只有在适当情况下使用鞭策,才能激励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让他们失去信心和自尊心。
鞭策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一些人会受到激励,但是有些人会因为实施过分严格的鞭策而受到伤害。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鞭策都应该是建设性和积极的,以激励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打击员工的自尊心。
孔子施恩图报出处?
很多人都把“施恩不图报”看作是一个人道德高尚的标志之一,然而,圣人孔子却明确反对这一点,强调施恩图报。
春秋时期,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一个鲁国人做了其他国家的人的小妾奴仆,凡是有人能够帮助他们赎身回到鲁国的话,赎人的人可以到国库中取回自己花费掉的资财。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别国把一个鲁国人赎了出来,但是却没有去国库之中取回自己花掉的银两。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此评价说:“子贡在这件事上做得并不正确啊!圣贤之人所做的事情,可以带动社会风气的变化,从而对普通百姓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并非仅仅是成就个人的美德。
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而贫困的人多,如果子贡赎回人后,从国库中取回自己所花费的钱,对个人的德行修养并没有什么损害;但如果所有赎人的人都效仿子贡,不去取自己的钱,那么再不会有人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后来,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子路救起一个落水者,那人送给他一头牛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子路接受了这份礼物。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满意地说:“以后鲁国搭救落水者的人就会多起来了。
”施恩不图报,当然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君子的风范。
孔子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之所以劝子贡和子路收取回报,是考虑到这件事情的社会效应。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好事不求回报的要求有些过高了,这无形中抬高了做好事的门槛,因此不容易普及,不容易形成风气。
如果大家都能做好事而得到一定回报,那也很不错呀,社会风气不也变好了吗?以前社会提倡拾金不昧,现在社会允许拾金者收取一定比例的酬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拾金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其实是对他美德的肯定和激励,这样做有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
再说,有时候,做好事是要付出很大成本的,这时更要给做好事者一定的补偿了。
比如子贡花自己的钱赎回鲁国人,如果不求分文回报的话,他能有多少钱去做好事呢?再如今天法律规定不许猎杀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如果破坏了农民的庄稼,国家就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否则他哪来的积极性呢?孔子正是为了普及社会公德才说施恩图报的。
作为领导,在处理事情时,不能只看这件事本身的得失,一定要考虑到长远影响和社会效应,要善于从大局权衡得失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