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人诚不欺我!_忽见陌头杨柳下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人诚不欺我!_忽见陌头杨柳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5-17 10:50:45
阅读: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名句的诞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1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完全读懂名句

1凝妆:盛妆,华丽妆扮。

深闺里的少妇不知忧愁,在春日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翠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杨柳发青,发觉春天已到,才后悔真不该让丈夫出外寻求功名。

诗人背景小常识

王昌龄(公元689—756年),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王昌龄于玄宗开元十五年举进士,二十二年中鸿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返回江宁,亳州刺史闾丘晓却因忌而将他杀害。后来张镐暂时驻军河南,闾丘晓因为误了救张巡的期限而将被处死,闾丘晓以家中尚有亲老恳求免于一死,张镐于是对他说:“那王昌龄的亲人又有谁可以依赖呢?”闾丘晓接不上话,之后就被杀了。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尤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为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而他的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名句的故事

王昌龄既是边塞诗的能手,对于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微妙变化,亦十分擅长。这首《闺怨》,便是他极负盛誉的作品。

这首诗题为“闺怨”,但诗文在乍看之下,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开头就说闺中少妇“不知愁”,还很有心情刻意打扮,登上翠楼赏观风景。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少妇的丈夫从军远征,阔别经年,照理来说应该有愁的,之所以不知愁,也许因为是年纪尚轻,对于离别的感伤还未曾有深刻而细腻的体会,又因为家境优裕,物质生活不虞匮乏,当时正值国力强盛之际,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普通百姓“觅封侯”的理想途径;少妇的丈夫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出征的。而从诗文末句“悔教”二字来看,丈夫当初从军的决定,还是她从旁怂恿的呢。这么说来,一个生活在如此优渥的环境,又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里“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而在第三句,诗文有了转折。“忽见”二字,乍见有些突兀,因为这二字和前面欢愉的气氛有些不搭调。“忽见”是不经意的浏览而于内心有所触动,所见之陌头杨柳,竟引发了少妇不少的感触和联想:柳条吹拂依依,使她想起当年和丈夫的折柳送别,蒲柳易衰,更让她感到青春易逝,于是,以往不曾察觉的孤寂之感在此时不断地涌现、扩大,这样强烈的念头促使她最后下了一个结论:“悔教夫婿觅封侯”,终于切合诗题的“闺怨”。

这种以看似矛盾的句子作为开头,续以一句一承接,一句一转折,直至后段带出主题,让人恍然大悟,反而更能强调出少妇的闺怨,而这亦是此诗最为人赞颂之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单是就闺中少妇言对夫婿的思念之情,试着想想,如果对方夫婿也怀有同样的思念,那会是怎样的一场缠绵而凄美的爱情。东汉秦嘉和其妻徐氏之间,便有这么一段故事。

秦嘉是东汉时的官吏,他和妻子徐氏十分恩爱。一次岁终,秦嘉为郡上计簿将要远赴洛阳,不巧妻子徐氏前些日子因病返回娘家,以至于两人未能面别。他对妻子感到十分不舍,便写了《赠妇诗》三首为赠,表达深切的留恋之情。在第一首中,秦嘉感叹人生苦短,居世少乐,如今又相隔两地,徒然望信兴叹,不但“临食不能饭”,更是“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了;第二首则写自己别离依依的情况,“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到了第三首,又再度抒发对徐氏的思念之情,此时不见人,也只能“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最后归结到夫妻之情分,就如同《诗经·卫风》中的《木瓜》篇,我投你以木瓜,你则报我以琼瑶、琼玖,虽然我对于送给你的礼轻而感到惭愧,但我对你的情感却是贵重难得的。后来徐氏接到了这三首诗,亦答诗一首,而后秦嘉又再回了一首,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可叹天不从人愿,秦嘉上任没多久,便客死异乡了。于是徐氏兄便逼迫徐氏再嫁,徐氏不从,竟自我毁容,身体也因为过度哀伤而一病不起,徒留这段令人肝肠寸断的人间悲剧。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