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史
读罢孔子世家,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孔夫子其智、其德、其行给予人深深的感慨,其周游列国十四载,传道受业未尝断的责任与使命更令人钦佩,在其周游途中,孔子共经过七国卫、曹、宋、郑、陈、蔡、楚,在这些国家中,孔子有些停留之时长,有些停留之时短,有些途径而不留,有些往复而长居。在此之中,卫则是孔子所到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存在即合理,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关于孔子缘何偏偏钟爱卫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里便来进行讨论。
一
据《史记 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共入卫四次,这里进行摘录,以进行具体分析: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这是孔子第一次入卫,在这里卫国给予了孔子等同于之前在鲁国的丰厚待遇,但是最终孔子因为遭受到谮害,离开了卫国,这次入卫离卫,有合理的理由,且可以解释下次入卫,我们继续向下看。
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祀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这是孔子第二次入卫离卫,此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过匡过蒲遇到了问题,遭到了俘虏,后来返回了卫国。到了卫国后,孔子面见南子,引起了诸多非议,孔子指天为誓,在此次居卫中,孔子见到了卫灵公的好色而不好德,对此表示鄙夷和愤怒,并因此认为灵公不可辅佐,于是离卫。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但是,却无法解释孔子下一次入卫,作为孔子,认定一名国君无法辅佐,并且产生鄙夷时,孔子岂能三番五次再来劝谏呢?因此,在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在下一大段落在做具体叙述,接着向下看。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男子有死之志, 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这是孔子第三次入卫,这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离开陈国后,与蒲人战而被迫立下约定,随后遭到释放,来到了卫国。此次来卫,则具有一定的不可理解性,在孔子第二次入卫时,孔子丑灵公,随后行,但是这次孔子依旧选择了卫国,这便说明了在此背后,卫国有孔子所钟爱和钟情的地方,这是更深的意义,我们稍后在下一大段论述,这里我们继续来看孔子的第三次入卫,在这次居卫中,卫灵公虽赞孔子言,但是却不施行,并且在晚年,不用孔子,于是孔子感慨无所用,再次离卫。
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这是孔子第四次入卫,亦是入赵不得而归卫,在卫期间,孔子不得灵公重视,且灵公醉心战事而不归于礼,故孔子又离卫。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这是孔子最后一次到卫,这次卫灵公已然去世,卫国国政陷入混乱。孔子于其时来到卫国,一定能料定自己于此无所用,因此《孔子世家》于此次入卫无过多叙述。但这次没有明确目的的入卫更能说明孔子对卫地有着一种感情,下来,我们便来论述孔子屡次入卫的文化深层背景。
二
这一节,笔者便来分析孔子多次受挫,但是却依然不舍入卫的原因。
分析孔子对于卫国的感情,我们首先从卫国的文化入手: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通过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对于卫国的钟情,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鲁国的相似性,因为它与鲁国的兄弟之邦的关系,孔子的志向既然无法在鲁国实现,那么在卫国实现也是可行的,因此可以解释孔子缘何多次入卫,多次留于卫地了。但是卫与鲁有何相似性,下来我们便来深一步的阐释。
首先,两国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国,鲁之周公与卫之开国之君康叔尤为相睦,两国在国家渊源上具有极大的认同性,及至春秋,此二国相对于齐、宋等国同样有一种身份地位的优越感,而孔子重周礼,因此对于卫这个姬姓同姓国有着好感。以下可见一斑:
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其次,卫与鲁最重要的相似点是,两国都尊崇周礼。显而易见,这两国在宗法分封中都享受到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都很尊奉周礼,作为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将周公之言作为准绳,与齐、宋、晋等有着巨大差别。以下为一例
宁武子言:“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卫人对于周礼的恪守和尊奉,这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偏偏独爱卫地呢。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卫有着与鲁非常相似的政治、社会环境,由此使得孔子倾心于卫,选择在卫国多次停留。
从另一方面来看,孔子停留于卫,对卫抱有着一定政治希望,而不是选择于鲁入仕,也是因为在当时,卫与鲁有着不同的具体国情,而这些国情有利于孔子在卫地施展自己的才干,下来便来探讨此时卫国不同于鲁国的地方。
在此之时卫国处于繁荣安定的局势下,卫灵公在位四十二年,卫国处于勃勃生机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对比与当时的鲁国,三桓之乱的跋扈,阳虎、公山不狃的反叛倒戈,国政由卿所控,难以实行抱负,而此时的卫则大大不同:
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
从这段文献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卫灵公时卫国的国力,面对中原霸主晋国,卫国的兵力、士气毫不逊色,竟然使晋国退兵。这一定程度上反映晋国的繁荣富裕,这也就不难解释卫灵公给予孔子六万谷的俸禄了。
季扎曰:“卫多君子也,其国无患。”
季扎作为儒家意义上的贤人君子,想必他的称赞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里又援引论语来证实卫国的人才济济: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且不论孔子对于卫灵公的评价如何,孔子对于卫国朝堂之上的大臣还是不乏赞赏的,这与季扎所言相互印证,体现了卫国国内多有能之士。而这点与当时鲁国三桓干政产生了鲜明对比。
下来,再来看看卫灵公这个君王,上文已经摘录,孔子批判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乎”以及“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但是事实真的就一定如此吗?接下来继续向下讨论。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为之见,抑有卫灵公乎?”
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哀公时的作答,在这里孔子赞扬了卫灵公是天下明君,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与孔子之前对卫灵公的评价产生了反差,为了讨论孔子究竟对卫灵公是什么看法,以及卫灵公本身是怎样的君主,我们继续做下一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孔子说这些话的语境。先看,孔子批判卫灵公时,都是处于不被任用时的激愤之词,第一次批判卫灵公是在孔子见南子后被人怀疑,流言四起时,孔子见灵公与南子同驾时的愤怒以及不满。第二次批判卫灵公则是在卫灵公不任用孔子时,孔子的不得意。而在孔子对答鲁哀公时,孔子已经冷静的客观评价了。
再读《孔子世家》我们会发现卫灵公的尊贤重道,孔子一到卫国,立即给予孔子极高的俸禄,在孔子批评他完后离开而又仓皇而回时,卫灵公依然大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卫灵公对于孔子的欣赏以及其尊贤重道。不用孔子,只是时势然也。
从上文摘录的左传中,也能看出卫灵公知才善用,以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使得卫国大治。在面对晋国时,勇气可嘉、不卑不亢。以此来看卫灵公亦可谓明君也。
综上来看,卫与鲁相似的文化环境,孔子时卫国的安定繁荣,卫灵公对孔子的包容欣赏都是孔子留卫的原因。但最终,卫国依旧没能让孔子施展抱负,达成理想,夫子之志,终未展于卫。
独评: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长期居留于卫国,是由于鲁国与卫国文化社会环境相似,都尊崇周礼,在孔子失意于鲁后,卫国就成为孔子施展抱负的首选。其次,卫国国家稳定,国力相对亦强盛,人才济济,并且卫灵公亦具有慧眼,对于孔子青睐有加,这些都是吸引孔子居于卫国,在卫施展抱负的原因。但是,时势也,终夫子之生,未能于卫大展宏图。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孔子世家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_孔子在卫国经历了什么事情
文| 图史 读罢孔子世家,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孔夫子其智、其德、其行给予人深深的感慨,其周游列国十四载,传道受业未尝断的责任与使命更令人钦佩,在其周游途中,
-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注释及原文_史记孔子世家原文
最近读到《史记》中的孔子世家部分,讲孔子周游列国,先在自己的出生国鲁国,后去卫,曹,宋,陈,蔡,楚,辗转各国十四年,其间甘苦自不必说,政治抱负又得不到施展,最终又返回鲁
-
史记孔子世家的行文思路_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墨子都是什么思想家
孔子也是一个追逐名利的人。 孔子周游列国,欲用事,兴周礼,亦追逐名利耳。 孔子母死,要绖(带孝服,要,腰也。),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之,退。 年三十五,鲁乱,适齐,为
-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和翻译_史记·孔子世家文言文翻译
[原文]59 明岁,子路死于卫①。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②。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③!梁柱摧乎④!哲人萎乎⑤!”因以涕下⑥。谓子贡曰
-
雁门太守行是什么题材的诗歌_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赏析
“我最喜爱的军旅诗词”作品选(三) 铮铮铁骨铸华夏,愿擎冰心展芳华 ——读李贺《雁门太守行》有感 作者:王立媛 当角声呼啸、战马嘶鸣、兵临城下,当鳞甲飞扬、战鼓悲响、血染沙场
-
从军行骆宾王赏析答案_骆宾王写了几首诗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骆宾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初唐四杰”之中,骆宾王排名最后,却最为后人所熟知。不仅是因为他写下了《咏鹅》这样神童诗,更是因为他辅佐徐敬
-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子贡问曰孔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公元前488年,孔子在流浪列国八年多后,再次回到卫国,然后留在卫国,接受了一份俸禄,当然也是闲差,卫出公姬辄没想给这个老头儿一个堪比卿位的高职,只是出于对他的尊重,让他得以
-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原因_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爆发的的原因
日本水兵都爱吃鸡,他们吃腻了船上贮存的土豆和咸鱼,吵吵嚷嚷地要上岸去逮活鸡煮汤吃。长官把这些馋嘴士兵狠狠地骂了一顿,说:“岸上的朝鲜人厉害得很,几天前,有几个伙兵上岸去
-
夜阑卧听风雨声的意思_风雨欲来山满楼意思
清晨,被轰隆的雷雨声惊醒,酣梦骤停,一阵恼意过后,内心却满是平静。关上窗子,静静地看那雨水冲刷着玻璃,忽然就想起这两首诗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
-
商鞅变法改革启示_《商鞅变法》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奠定不同的法则,一直延续至今,对于今天幸福的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先祖们,为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难以用语言来表谢,我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