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崔豹《古今注》曰: 箜篌引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
故后来者,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此诗歌并无深意,是白首狂夫其妻拨箜篌唱《公无渡河》,使世人因诗文韵律铿锵和谐,声音动人心魄,有了引箜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的感慨!
《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是死亡!
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
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的,格外使人颤栗。
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
1.公无渡河:劝诫。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2.公竟渡河:质疑。
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3.堕河而死:结局。
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4.其奈公何:追思。
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 上一篇:克劳维塞茨经历的战争_克劳塞茨经历哪场战争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