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小楼
01
初唐王绩写了一首乡思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这首诗连下十二问,将诗人思乡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后来的王维写了一首《杂诗》,同样的题材,还同样采用了询问乡人的写作方式,却只用了二十字,就超越了王绩的这首一百二十字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的这首诗,质朴自然,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自然也是一首好诗。如果没有王维的那首《杂诗》,这首诗大概也能流传千古。然而用样的题材,同样的写作方式,有了王维的《杂诗》,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只能湮灭诗海!
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杂诗》,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
02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文选·杂诗》解题:“不拘流例,遇物即咏。”也就是,随感而发,难以归入各种有定名(如游仙、咏物等)的诗体的,统称杂诗。王维的《杂诗》是一组诗,一共有三首,这是第二首。三首诗放在一起,有一种整体的意蕴,不过,这首《杂诗》,可以单独拿出来解读,又是另一种意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从故乡来,应当知道故乡的事情吧。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来的那天,即从家乡动身的日子。绮(音期)窗,雕画美观的窗户。著(音着)花未,开花了没有。
您来的那天,我绮窗前的那株梅花,开花了没有?
03
对比王绩和王绩的是,你会发现,两首诗高度相似,都是写遇到了来自故乡的乡人,都是写相乡人询问故乡的事情,都是写思乡急切的心情。
王绩用连下十二问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急切的心情,而王维却没有,他只用了十个字,就将这种急切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两句口语般的诗句,立即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了这样一幅场景,诗人王维拉着乡人的手,急切的说,您从故乡来,对故乡的事情应该很了解吧。两句诗中,连续用了两次“故乡”,在我们的反复吟咏中,诗人急切的心情汹涌而来。
于是,诗人王维便要问故乡事了,此时诗人肯定也像王绩那样,心中对故乡的一切都太想了解了,可也正因为什么都想问,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心念百转千回,最后思绪停在那株窗前的梅花上,于是,诗人悠悠问道,您来的时候,我窗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王维《杂诗》的前两句,仿佛开了“泄洪闸”,诗人急切的思乡之情汹涌而出,而后两句却以极闲极淡之笔,将诗人急切的思乡之情带入对故乡回忆的深渊。
04
王维诗比王绩诗高明的地方,不仅在于用字的简练,还在于,王维将乡思之情意象化了,让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有了一个落脚点。
王绩十二问,虽然也表达出了王绩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之情是飘忽的,而王维的思乡之情却落在了那一株梅花上。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过去与自己生活过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的。诗人王维从故乡的人、事、物中,选取了梅花,从一株梅花上,摇曳出诗人对故乡的全部思念。
梅花只是诗人对故乡思念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一角下面,掩盖着诗人对故乡的所有美好怀念。
那盛开的梅花,是诗人曾经在故乡的美好生活,洒梅花上温暖的阳光,是诗人逝去的美好时光,花间拂过的微风,是诗人对故乡温情脉脉的思念。
所以,王维的一问,远胜王绩的十二问。
(完)
关注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一起精读《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