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自晋代开始有佛事活动,传说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再兴。正光元年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据说“文革”期间因放有空军的副油箱而得以保存下来。灵岩寺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
寺院山门,也叫金刚殿,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遗物。
天王殿,因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而得名,也叫二山门。天王殿,约创建于金末元初,现存为明代建筑,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因而称为天王殿。原塑像早已损坏,1994年重塑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宋政和(1111-1114年)年间,由寺僧仁钦和尚创建,现为清代遗物。原名献殿,明正德(1506-1521年)改名为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是寺中僧人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早期塑像已毁,现供奉的是1994年新塑佛祖释迦牟尼和菩萨像,殿内的八角石柱及和覆莲柱础是宋代的遗物。
千佛殿,寺内主殿。由唐贞观年间(627-644)唐代高僧慧崇创建,宋元明各代又有扩建重修。现存建筑是明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门前的碑刻分别是梁启超:海内第一名塑;贺敬之:传神何妨真化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换起可谈心。艺术大师刘海粟赞誉宋代彩塑: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千佛殿内正中1米23高的石质须弥座上,塑有通体贴金的三尊佛像,即释迦牟尼的分身大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5米46,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佛像虽然庞大,却非常稳重。身后附以火焰形背光,令人敬畏膜拜。东侧为“报身‘药师卢舍那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3米87,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孙海通发愿募施,用5000斤铜铸成.西为”应身“阿弥陀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南无阿弥陀佛,3米67,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二(1543年)年贾信施资用铜4000斤铸造。
殿内最著名的是周围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这是灵岩寺的精华部分。塑像皆坐于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座之上。罗汉头顶距坐面高度在105~110厘米之间,比真人略大些。千佛殿内罗汉塑造侧重于写实,保持一定世俗的气息和现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体现出每个罗汉的个性和特点。重点刻画罗汉的内心世界。真实、生动、接近生活。老衲、小僧、门徒;争辩、深思、诵经、修行;衣服虚实、线条、质感、褶皱等准确而有韵律。背面为观音像。
辟支塔,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辟支是佛教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于嘉祐二年建成,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是八角九层十二檐楼阁式建筑,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密檐楼阁式砖塔。塔高54米,底周长48米,下三层为重檐,上六层为单檐。
朗公石奇景。朗公,东晋高僧,灵岩寺创始人,远处山上的石头像是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正艰难的向山上攀登,而身后的柏树,就好像是他的众弟子,跟随着师父。这就是朗公和他的众弟子。
墓塔林。埋葬着自唐代以来灵岩寺的历代高僧。现存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幢,墓塔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墓塔多为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据说塔的形状是根据高僧圆寂的时间确定的)。
在这些墓塔中,慧崇塔是最早的最典型的,是唐天宝年间为高僧慧崇所建的墓塔。塔为石结构单层石塔,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南面是半圆拱门,券额雕兽头、武士像。里面为方形室。塔顶为叠涩砌筑,上面有露盘、仰莲、宝珠收顶,构成塔刹。特别是东西门设有假门,起装饰作用,雕有乐伎、舞伎、飞天等精美浮雕,东门雕刻的是一个人侧身走进一个门,西门雕刻的是一个人走出一个门,这一进一出反映了一个人的一生。
寺内有不少的古木秀树,现虽然为冬季,但依然苍劲有力。
新春佳节,灵岩寺的前面有大大的“福”字,相信灵岩寺一定能给每一位来这里祈祥求福的人们带来平安、幸福、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