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山灵峰寺传考
伏山古时称佛山,因山上寺庙内供奉如来佛祖及大殿北“十八罗汉洞”1而得名。据《明清宁阳县志汇释》2记载:“伏山,在县北二十里(胡家庄北)。上有灵峰寺。石壁峭绝,老树如龙依寺森列,亦幽栖胜地也。洞镌石佛,故又曰佛山。”佛山山势北高南低,北面悬崖高耸,势如斧劈。灵峰寺千年来几易盛衰,至建国前已经残败不堪,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进一步遭到损毁,以至于荡然无存。
据描述:从戏台向北沿斜坡约走60米,来到庙门前。东西各立一石碑,东为龙龟碑,西为凤龟碑,碑文道:“佛山灵峰寺,前侧柏生于石,后则佛列在洞,乃一方之圣境也……”。直上9级台阶,便是庙门。庙门东西长约12米,南有门檐,门内东西共挺立4大天王,头顶庙梁,豹眼怒眉,有的怀抱琵琶,有的脚踏黑白恶鬼。进入庙院,迎面是“文昌阁”,内塑佛像。东面无院墙,险耸山崖(土语称“山劈”),有数棵千年擎天古柏扎根于峭壁上,一直绵延到庙外,树干要两三个大人才可以合抱。树根均离地约10多米,生在石壁间隙里,盘根交错紧扣杂石。树冠遮天蔽日,覆盖了整个寺院。(我们一般所见古柏基本上都是生长在平地或者斜坡上,而灵峰寺古柏却全部生长在离地约10米的崖壁之上,由北向南数棵一字排开,如条条攀壁竞游的蛟龙,蔚为壮观,纵目全国或独此一家。难怪明时文人墨客慨叹:“石壁峭绝,老树如龙依寺森列,亦幽栖胜地也”、“山灵还有约,未许外人知。”……解放后庙里曾经当过学堂,当时的学生们经常沿根须顺势而上,爬到离地面约10多米高的树根上,或坐或仰,喃喃读书。后来因为修建磁窑、华丰段铁路3,把古柏砍掉做了枕木。北边的禹王庙内的古柏却得以保存,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坚信禹王庙能够保佑当地风调雨顺、防治水患,力保存之。)穿过“文昌阁”,院北就是大雄宝殿,中间端坐如来佛像。佛像头顶立一银色光圈,中间站立一金色展翅大鹏。佛像两边塑有多座罗汉,活灵活现。绕过如来佛像,由大殿北门走出,往东北沿山路斜上便来到寺后的一天然石洞,名曰“十八罗汉洞”,里面罗列了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罗汉,神秘而又肃穆。洞北偏上有一石刻仙人,右手托腮睡卧于平石上,这就是传说中一梦800年的“陈抟4卧仙”(附近各村俗称“石头大老爷”)。石刻仙人身上雕有许多疙瘩,十分丑陋,附近百姓如果有人生了病疮,便来到这里,拿艾香烤灸石人相同部位,祈福自己“火”到病除。
山北最高处海拔134米。面向北方有一悬崖,上下约四五十米,十分陡峭。崖顶挺立一迎客松,郁郁葱葱,眺望汶水。山崖中间有一石洞,名曰“云生洞”,因洞北有著名的“薛孝子守坟”,故又称“薛孝子守洞”,据说经常会有云烟自洞内飘出,绕崖盘,经久不散……
数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都曾登临灵峰寺,痴迷于佛山独特的文化与美景,吟诗诵赋,丹青妙笔数不胜数。现摘抄几首以飨读者。
作品一:
《灵峰禅寺记》
—— 吴云台
浮屠氏入中国,自汉永平始蔓延,而祀之者遍天下,其间崇替相寻。观诸傅萧之论与元魏之时,每怪“空桑”之斥言正矣,终不能使瑀之心屈,能令无复孑遗矣,终不能已延昌之侈建,其势则然也。王荆公所谓“佛氏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隆尚如此,其弗信乎!然而琳宫梵宇,世之幽人高士每不厌登临栖迹者,则固以其足为娱游、骋目之资,暂空其滞碍之怀耳。
予从江南来,遇上方奇胜,辄往观之。至是,登伏山灵峰禅寺,见石壁峭绝,老树如龙,禅宫上下倚而列焉。其基创自政和(宋徽宗年号),修于国朝景泰、天顺年间。嗣后增搆,雄观俱存,独门、垣倾圮,垩漆浸敝,旧碑仆于荒烟野草中,不能不使观者踌躇兴叹也!邑二尹杨君(名季深)奉都水顾公(名翀)命重修堽城堰,以伐石至,亦若有愀然于怀者。归而告诸邑宰罗侯(名佑),相与捐俸,畀寺僧圆慧等,令圮者正之,敝者新之,仆者起而琢之。爰过访语予,俾予为之记。
予曰:碑仆起之可也,琢穿旧文者何?曰:以残缺剥落之甚,存者又皆浮屠绪语,惧滋观者惑故也。予惟佛氏与吾儒诚异矣,然其道以“无为”为宗,以明心见性,为法门言弥近理,去吾儒之说几何?所贵识者,能辨之耳。矧夫民之愚,诱之以因果,怵之以报应,眩之以“慈镫”、“慧镜”、“般若台”诸幻语,有不翕然从之者也?然者侯之饬新宇、易旧镌,固以增登临之盛,又不令其民为祸福语所惑,侯之趣,良足嘉哉!
侯,陕之麟游人,以国子上舍来为今官。性岂弟,治多崇雅。斯举也,亦足以观其人焉。
《灵峰禅寺记》(注释)
浮屠佛。浮屠氏,指僧人氏入中国,自汉永平东汉明帝(刘庄)年号(58—75年)始蔓延,而祀之者遍天下,其间崇替相寻。观诸傅指傅奕。唐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精于天文历数,官太史令。屡上疏请禁佛教,指斥佛教妄言轮回功德,愚民骗财,且僧多寺奢,大量耗费国家财富,诱使军民逃役,害政祸国,主张僧尼还俗。有《老子注》、《老子音义》,并把魏晋以来驳佛言论辑成《高识传》十卷。萧萧衍,南朝梁武帝。迷信佛教,相传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因亦称佛寺为萧寺。之论与元魏南北朝北魏之时,每怪“空桑”地名之斥言正矣,终不能使瑀之心屈,能令无复孑遗残存矣,终不能已延昌北魏宣武帝(元恪)年号(512—515年)之侈建,其势则然也。王荆公即王安石。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所谓“佛氏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隆尚如此,其弗信乎!然而琳宫道院梵宇佛寺,世之幽人隐士高士超世俗之人每不厌登临栖迹者,则固以其足为娱游、骋目纵目四望之资,暂空其滞碍之怀耳。
予从江南来,遇上方指北方奇胜,辄往观之。至是,登伏山灵峰禅寺,见石壁峭绝,老树如龙,禅宫上下倚而列焉。其基创自政和(宋徽宗年号),修于国朝景泰、天顺年间。嗣后增搆,雄观俱存,独门、垣倾圮,垩漆涂漆。垩(è),白土浸敝渐次脱落,旧碑仆于荒烟野草中,不能不使观者踌躇兴叹也!邑二尹杨君(名季深)奉都水顾公(名翀)命重修堽城堰,以伐石至,亦若有愀然忧惧貌于怀者。归而告诸邑宰县令罗侯旧称县令为邑候,以其治理一邑如古之诸侯(名佑),相与捐俸,畀(bì)给寺僧圆慧等,令圮者正之,敝者新之,仆者起而琢之。爰过访探望语予,俾予为之记。
予曰:碑仆起之可也,琢窜改易旧文者何?曰:以残缺剥落之甚,存者又皆浮屠绪语,惧滋观者惑故也。予惟佛氏与吾儒诚确实异矣,然其道以“无为佛家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称无为。“为”是造作之意。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认为“圣人德胜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为宗,以明心见性,为法门佛门言弥极尽,更加近理,去吾儒之说几何?所贵识者,能辨之耳。矧(shěn)况且夫民之愚,诱之以因果,怵之以报应,眩之以“慈镫指镫王(佛经菩萨名)”、“慧镜”、“般若台”诸幻语,有不翕然一致从之者也?然者侯之饬新宇、易旧镌,固以增登临之盛,又不令其民为祸福语所惑,侯之趣,良足嘉哉!
侯,陕之麟游县名,今作麟游,属陕西省人,以国子上舍来为今官。性岂弟(kǎi tì)和乐平易。同“恺悌”,治多崇雅。斯举也,亦足以观其人焉。
(札记):此文保存了伏山灵峰寺的一些资料。其一,灵峰寺“石壁峭绝,老树如龙,禅宫上下倚而列焉”,颇有观赏价值;其二,该寺创自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重修于明朝景泰、天顺年间(公元1450年——公元1464年)。本文写作时又曾加以修葺。对旧碑“仆者起而琢之”,即把石碑重新树立起来,然而却琢掉了上面有关佛教的文字。
由此文可知,时县令罗佑乃“崇儒抑佛”之颇为极端者。其捐俸重修灵峰寺,乃为“增登临之盛”,犹若当今之发展旅游事业之谓也。其于佛教经义,不惟不肯尊奉,且深恐游观者为其所惑,竟至琢落旧碑文字,不惜损毁净尽。嘻,倘天下令尹皆如此类,纵佛寺遍布山林,佛教亦必不存矣。
作者虽认为“佛氏与吾儒诚异”,但“去吾儒之说”不远,“所贵识者能辨之耳”;但又认为“诱之以因果,怵之以报应,眩之以‘慈镫’、‘慧镜’、‘般若台’诸幻语,”可以令愚民“翕然从之”,亦即有助于治道。可知其与罗氏虽见解有异,但亦非虔心向佛者也。
伏山原名“佛山”,其石乃优质石灰岩,数百年中修堰盖房、采石制灰,损毁已多;而晚近更于此设水泥厂,今此山不仅夷为平地,且又掘地成坑,昔日之灵峰胜景,早已成悠悠往事矣。世事沧桑,念之唏嘘。
注释:
1、1981年秋,泰安市文化局和宁阳县文化馆联合对大汶河南岸的伏山石灰岩洞穴进行发掘,出土了犀牛、鹿、野猪、熊等哺乳动物和蝙蝠小肉食动物骨骼化石,还有一件完整的虎头骨化石。这些与人类共存的动物骨骼化石的出土,说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宁阳这片土地上具备人类繁衍生息的条件。
2、《明清宁阳县志汇释》(P80)
“伏山:在县北二十里(胡家庄北)。上有灵峰寺。石壁峭绝,老树如龙依寺森列,亦幽栖胜地也。洞镌石佛,故又曰佛山。”
3、1958年7月开始修建“津浦铁路”。
4、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易学家和内丹家。被后世誉为“道祖儒师”。陈抟是我国10世纪著名的易学家、道教学者和诗人,为宋明理学的先驱,被道教界尊奉为“陈抟老祖”。他是一位“睡仙”,长于睡功,多是100多天不醒,活了118岁,堪称“长寿奇人”。
中国多地都供有陈抟睡像,其中以华山最为有名,据说他隐游仙逝于此。伏山的“陈抟卧仙”独特之处在于:他袒胸露乳,仅穿一内裤,仿佛是盛夏时节于阴凉处避暑午睡。尽管他身上的“疙瘩”十分丑陋,然而却可以为当地的老百姓“祛病除疾”,真是功德无量。
陈抟被称为“道祖儒师”,是指他是集“儒教”与“道教”于一体之大成者,加上“释教”(即佛教)三教合一,和谐共处,显现出伏山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5、 “薛孝子”即薛孟琪。《明清宁阳县志汇释》(P649)薛孟琪:字元珍。(邑北伏山村人。)(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汶水决,漂庐舍,梦琪父因救母渰(同“淹”)殁,母张矢志不嫁,悲哭失明。时梦琪甫七龄,祖母陈抚之成立。比长,奉两母以孝闻。隆庆四年祖母殁,梦琪志在庐墓,复念父殁时己年冲幼,葬礼多阙(同“缺”),乃择吉迁葬。家故贫,采石运土悉出己力,并为其父庐墓。通计先后六年,食必先献,寝必苫块,冬不炉,夏不扇,体枯面墨,见者悯之。后,其母目复明,并有蛇虫引路、鸠兔驯服之异,闾里竞传,以为孝感。迨母殁,复庐墓如初,故梦琪墓碑以为“九载庐墓”云。(碑在县北二十里伏山(佛山)之阴。)
6、《明清宁阳县志汇释》(P943)
7、吴云台,据“《历代轶官表》(成化十六年)”记载:莆田(今福建省莆田)人,举人。升国子助教。
8、“伏山洞”即“佛山十八罗汉洞”。
9、“六泉”指吴梦琪别号。吴梦祺,字元寿,号六泉,宁阳县人。明嘉靖七年戊子科山东乡试第三名,嘉靖己丑科进士。
10、王正容,字德辉,贤裔孙,贤见《列传》。明嘉靖间宁阳进士、松江府通判,曾自撰县志稿本,但未成书。万历初年,知县李贞订正王正容稿本后,予以刊印,此为《宁阳县志》创修之始。现该志卷帙不全,原刻残本及胶卷存于国家图书馆。
11、“焚修”:焚香修斋醮。醮,祭也。
12、“结社”:结成团社。
13、吴瀛洲,《县志》有传,名“钟铭,字瀛洲,又字步唐。迁居戴村(今伏山代村)。性方整。补诸生,试屡列首等。踬棘闱,驰情博览,教授四方,多所成就。著有《六好堂诗集》、《鉴略》、《古今法戒》等书,藏于家。晚年留意族谱,跋涉远近,悉心采访,不辞劳瘁,集成撰文。年八十余卒。”
14、清和:指天气晴朗和暖。本泛指暮春初夏天气,后来多以为农历四月的别称。
15、一天:谓满天。
16、山灵:山神。
作品二:
伏山洞次六泉韵
王正容
佛洞云林拱,禅关溪壑幽。
来寻真境寂,如共此身浮。
杯酒千岩晚,霜华两鬓秋。
焚修堪结社,支许忆同游。
作品三:
雨霁登佛山
——吴瀛洲
坐卧孤峰上,清和四月时。
一天新抹翠,百道乱交丝。
寺压松阴冷,风梳麦浪迟。
山灵还有约,未许外人知。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北高峰灵隐寺_灵隐寺传说
伏山灵峰寺传考 伏山古时称佛山,因山上寺庙内供奉如来佛祖及大殿北“十八罗汉洞”1而得名。据《明清宁阳县志汇释》2记载:“伏山,在县北二十里(胡家庄北)。上有灵峰寺。石壁峭绝
-
西湖中间的亭子叫什么_杭州西湖有什么亭
西湖,是一个生活不用太认真的人也能发现美的地方。 亭子,这种中国古典建筑中唯一没有墙的建筑,带有着独特而不易察觉的包容和开放,西湖边这些精致俏丽的亭子绝对会给你很多意想不
-
千年古刹灵岩寺_福建灵峰寺
每每提笔,又放笔。对家乡的古寺,总是带着别样的情绪,怕写不好,又欲语还休,不吐不快。清晨再次来带古寺从山头,豫览古寺风光。 还是那么的幽密深远,真是“千年的芳华应尤去,古
-
五台山 寺庙_五台山古寺
采风时间:2017.6.27 采风地点:五台山灵峰寺 经过一番详细研讨后,终于在同事的陪同下来到了慕名已久的瞻礼仰天大佛最佳位置——灵峰寺。 初到圣地,只见这座铅华淡去,浮躁尽无的寺宇
-
灵隐寺诗歌_灵谷寺诗词
作者: 陈光宏,三台县草堂诗社副会长秘书长。 登 临 雾锁飞檐隐秀峰,近观殿宇竟重重。 身临佛境无邪念,梵乐飘悠洗俗胸。 尘梵两异 世外梵园纯净土,如来莲座绝尘埃。 凭栏俯瞰平畴远
-
山林中有一座古寺_千年古刹灵峰寺
几千年的尘埃, 飘过历史的章节, 缓缓落定。 撩开檀香袅袅的雾纱, 我终于看清了, 你四大皆空 —— 一份憨态,一份神秘; 一份超然,一份飘逸。 《灵山寺唱韵》节选 马正文 近日,路过
-
千年古刹灵峰寺_峰峰矿区响堂寺
己亥年九月二十,时已入秋。是日,天朗气清,暖阳和煦。及至申时,落日余晖,映照灵峰。已至下学之时,学子皆归。吾于陋室,盘耕不辍,待抬首而望,方悟以至归家之时。拾阶而下,未
-
临沂甘露寺_临沂兰陵文峰山景区图片
位于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山北头村西,抱犊崮东侧,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明成代五年(1469)年,万历十年(1582)先后修建,座北朝南,保存东西50米,南北90米,占地面积
-
千年古刹灵峰寺_被誉为第一名刹的寺庙是
中国是佛教圣地,名山名寺遍布全国各地,数不胜数。在山东泰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寺"灵岩寺",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