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刘皇叔”之名来自于《三国演义》,并未得到任何可靠史料的支持。可即使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汉献帝与刘备论谱系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十回。罗贯中借宗正卿之口详细地介绍了刘备这一支系的传承,但刚开始的介绍就有问题。原文是“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
刘胜的确有一个被封为陆城侯且叫刘贞的儿子,可是按照《三国志·先主传》以及《汉书·王子侯年表》的记载,刘贞很快就因为坐酎金失去了侯爵,以此推理,他不太可能会有一个被封为沛侯的儿子,此为疑点一。
再往下,我们就会发现几个更大的问题,刘备这一支系自刘备的祖父以上都是侯爵,封地都各不相同,而且都没有谥号。
与刘备拥有共同祖先的刘秀,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刘发的儿子刘买被封为舂陵侯,刘买的儿子刘熊渠继承了侯爵。而刘买的其他儿子,像刘秀的曾祖父是没有资格继承爵位的。每一代都是侯爵说明几乎都是嫡长子,这个概率在汉朝时来看实在是太低(这主要是人口寿命和生育的问题,很多侯国被废掉就是因为继承人早死而且没有直系后裔),此为疑点二。
第三,继承侯爵的封地一般都是相同的,很少出现更换封地的情况。同样以舂陵侯为例,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都被封为舂陵侯。
第四,侯爵都是有谥号的。刘买的谥号是节侯,他的儿子刘熊渠的谥号是戴侯,他的孙子刘仁的谥号是孝侯,而刘备这边却都没有谥号。
第五,从刘贞到刘备中间经历了王莽时期,王莽时期有大量刘姓侯国被废,不可能出现连续封侯的情况。
既然如此,罗贯中为什么要将刘备变成“刘皇叔”呢?
罗贯中将刘备从普通的汉室宗亲变成汉献帝承认的“刘皇叔”的意义在于,它能很好地解释刘备后期的一些行动。在《三国演义》视角下,刘备被袁绍、刘表、刘璋等奉为上宾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皇叔”的身份。如果不是“皇叔”,就很难解释得清了。
同时,“皇叔”身份也更利于塑造蜀汉正统,同时与曹魏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对立更为明显,更易引发戏剧冲突。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皇叔”,不可能是“皇弟”、“皇侄”之类的呢?
因为“皇叔”在军国政治上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辅佐幼主,二是带兵“清君侧”。《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执行这两种作用,辅佐汉献帝,铲除曹操。
此外,“皇叔”是最有资格继承皇权正统性的人物之一。比如,曹魏三少帝中的陈留王曹奂就是曹操的孙子,曹宇的儿子,是他前一位皇帝曹髦的叔叔。
综上所述,所谓的“刘皇叔”其实是罗贯中杜撰的,而非汉献帝认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