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阶段——原始道教时期的建筑特色
道教史上通常将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称为原始道教的阶段。这一时期道教神话信仰的中心体现在“求仙”上, 如帝王、方士的大规模外出寻仙或祭祀神灵的活动。道教神话最早的登仙方式是求取不死药。《山海经》中有不少关于不死树、不死药的论述。《史记·封禅书》中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时人与神的关系表现为被动的“遇”与“求”上, 希望能遇仙缘, 受神仙垂青得仙药而一举登仙。由于对神仙的向往与渴求出现了一些等候神仙驾临的“宫”、“观”、“楼”、“台”等类型的建筑。
“宫”者, 就词义而言, 泛指居家的院落。《周礼》注曰:“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观”即大门两边供眺望的有相当高度的楼台式建筑。《道书援神契》谓:“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 城门之两旁谓之观。”《列子》有云:“ (岱舆山上) 台观皆金玉……先圣飞相往来。”故观也被视为迎候天神之处。“楼”、“台”类建筑则是羡慕模仿神仙世界而设。由于道教相信“仙人好楼居”, 喜欢居楼, 认为可以靠近天宫, 所以宫观中往往建造迎候仙人的“观”, 即神居。因此道教建筑居高者为多, 这成为其建筑特点之一。
(二) 第二阶段——早期道教时期的建筑特色
这一时期为道教初创时期, 其时讲求静修、祀神、弘道, 处于哲学与宗教并重时期。道教为了吸引广大信众, 明确以长生成仙为教旨, 认为人可以通过“静修”成仙。这时的道教建筑类型为被称为“治”、“靖”、“庐”或“静室”的简单道教静修场所, 是个人与神仙沟通的处所。
靖室 (静室) 的建筑比较简单, “下为土坛, 上为茅屋”。一般修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 其距离以与居住区域隔离开为最低界线。陆修静《道门科略》说:“奉道之家, 靖室是致诚之所, 其外别绝, 不连他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玄都律》说:“民家曰靖, 师家曰治。”这一时期道教以自我修炼成仙为神仙信仰的主导思想, 提出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方术有效等, 将人与神的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神关系更为主动。
在此期间, 道教崇信对象是“道”, 道教建筑内并无神像。《想尔注》认为:“道至尊, 微而隐, 无状貌, 形象也;但可从其诫, 不可见知也, 今世间伪技, 指形名道, 令有服色名字, 状貌长短, 非也, 悉耶伪耳。”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 隔日朝礼。佛堂有像, 道堂无像。”
(三) 第三阶段——道教正式形成时期的宫观建筑
该时期以宫观发展成熟作为道教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此时, 天上神仙的居住场所已被当时社会总结。《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记载了营造道观的有关规定:“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 并太空中, 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 或聚云成台榭宫房, 或处星辰日月之门, 或居烟云霞宵之内, 或自然化出, 或神力造成, 或累劫营修, 或一时建立。或其蓬莱、方丈、圆娇、滚洲、平圃、间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 金胭三千, 万号千古, 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 圣真仙品都治, 备列诸经, 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望, 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 置兹灵观。”可见, 道教宫观的建立完全是按照天上神仙的宫殿楼台所造, 因此, 在地上营造的宫观也必须遵从天上的规矩。其规矩如下:“既为福地, 即是仙居, 布设方所, 各有轨制……”受外来佛教的影响, 同时也为了传道宏教, 佛教用于传播的造像、绘画等信仰崇拜方法为道教沿用, 将老子等定为道教神仙。陈国符所著《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像考原》中有:“王淳《三教论》云:乃学佛教制作形象, 假号天尊, 及左右二真人, 置之同室。”此时宫观的功能与构造也趋于完善:“天尊殿、天尊讲经堂, 说法院, 经楼, 钟阁, 师房, 步廊, 轩廊, 门楼, 门屋, 玄坛, 斋堂, 斋厨, 写经坊, 校经堂, 演经堂, 熏经堂, 浴室, 烧香院, 升遐院, 受道院, 精思院, 净人坊, 骡马坊, 车牛坊, 宿客坊, 十方客坊, 碾恺坊, 寻真台, 炼气台, 祈真台, ……合药台等。” 并且宫观还进行了功能上的划分, 将修炼生活场所与日常生活场所分别做了安排。
三、道教建筑选址布局与神话象征
(一) 天人合一关联思维的环境观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对山川自然加以神化。在神话记述中, 盘古虽死, 但身躯化为日月、五岳、江河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 从神话思维的角度而言, 即代表着天、地、自然、人合一。 在万物有灵的泛神论影响下, 山川、自然崇拜成为道教神系的主题内容之一, 道教将宇宙自然看做一个大周天, 道、天、地、人为宇宙间的四大根本, 人应效法天道自然之理。道教主张建筑道观, 因地制宜,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道教宫观还讲究观形察势, 即重视山形地势, 建筑小环境与大环境相互制约与影响,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色相合, 前后相随, 恒也”。 (《道德经》) 因之, 道教建筑的选址大多在名山大川。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 以原地形为主, 宜山则山, 宜水则水, 适当改造, 不做大的动作。
(二) 神仙洞府, 洞天福地
“仙”者, 就字义而言, 乃人登山即成仙, 自古以来仙与山的关系就密不可分, 道教宣扬“仙道贵生”, 追求“长生永视”是道教教徒的最终理想。为了招揽信徒, 道教按照人们的愿望设计了一种“人间仙境模式”, 这就是道教所谓的“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道教认为, 景色秀丽、山林有神的地方就是神仙聚居之处。 由此, 道观选址在洞天福地者居多。即使道观身在城市, 也会广植花草树木、挖掘水池、叠筑山石, 以体现隐居修炼之意。
(三) 取法乾坤八卦
道教建筑为了体现道教神奇玄妙的氛围, 将建筑布局按先天八卦图布局, 如:三清山道教建筑布局就按照五行八卦方位决定主要建筑的位置, 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敞开布局。以三清宫为中心, 东有龙虎殿, 象征离;南有演教殿, 象征乾;西有涵星池, 象征坎;北有三清福地天门, 象征坤;东南洼地有九天应元府, 象征兑;东北有风雷塔, 象征震;西南有金鼓石, 象征巽;西北有飞仙台, 象征艮。充分利用峰峦变化, 在峰峦、岩石、溪涧的合适位置构造建筑单元, 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达到玄妙超然、天地人一体的环境艺术效果。
四、道教建筑中神话符号的运用
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是先民们对生活世界的符号构建, 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逻辑结构。在建筑营建之中, 尽可能地标识出建筑的道教神话特性, 最为直接的手段是将道教神话符号化, 彰显在建筑的名称、环境、设计、装饰、色彩之中。
(一) 八卦太极图
八卦太极图可以说是道教唯一的标志。神话记载中三皇之一的伏羲画出八卦, “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 俯察法于地……画八卦以治天下”。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现象。太极图俗称“阴阳鱼”, 可追述到先民们绘制的螺旋纹, 如屈家岭文化太极图螺旋纹。到了商代, 螺旋式日纹与日中有乌的神话传说相结合, 战国以后, 道家以此作为太极图的蓝本, 将日月阴阳揉成一体, 创造出八卦太极图。其后, 为道教所继承, 并与五行八卦相结合, 成为道教独有的象征符号。在铺地安装、建筑雕刻、建筑壁画、建筑装饰等诸方面, 也常将五行八卦作为装饰展现。
(二) 丹房
丹房是道教建筑特有的建筑功能, “自古学仙之人无不炼丹者”。受神话的影响, 人们普遍相信丹药是叩开仙境大门的钥匙。修道之人从最初幻想遇仙得长生, 仙丹不得转而自己炼制长生丹药, 这就是“外丹术”。外丹术是一种道术, 从道术传授到地点选择, 从器具仪式到烧炼程度, 处处与神仙理论相扣, 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炼丹的鼎炉在尺寸、方位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 上合日月星辰之数, 下应五行四时之分, 再配以卦爻变化, 象征天地人之交通, 将天地精华尽收其中。所以早期的道教建筑都建有炼丹炉、炼丹房、炼丹池等建筑。由于大多数服食丹药者不但未能得道成仙, 误人命者比比皆是。司马承祯等人变外求为内修, 到五代出现精神修炼法与炼丹术溶于一炉的新说, 即以人体自身为鼎炉, 以人的精气神为药物的“内丹学”。“内丹学”将人看成一个小宇宙, 以自身为鼎炉, 以体内精、气为药, 神为火候, 烧炼到精、气、神三者凝聚不散, 结为金丹, 即成天仙之身。自“内丹学”兴起后, “外丹学”逐渐式微, 炼丹炉等建筑渐少, 即使有所留存, 也多为象征意义。
(三) 葫芦
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 也就是崇拜葫芦, 并有葫芦神话相伴随。作为对神话的继承, 道教对葫芦有其特有的崇拜, 从道家的壶子到道教的壶公等神话传说透露出一种信息:壶者是“道”的一种神化, 形象而神秘地浓缩着道教独特的宇宙观。在道教神话中记载, 葫芦是作为仙家金丹的盛放器皿, 甚至可盛放世间万物、日月天地。道教中常说“袖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许多道教建筑常在屋脊处或顶上放置瓷质、陶质、铜质的葫芦, 或在建筑小品上体现葫芦文化。
(四) 戏台
道教在民间为了不断扩大影响, 十分注重教义的宣传, 利用戏曲舞台形象化的演出来达到传播教义之目的。于是, 民间宫观内多有戏台建筑。有些戏台利用戏台下空间作入口大门, 如:霞浦县半月村龙溪宫戏台, 福州仓山区盖山镇浦口尊王宫戏台, 泉州元妙观正音戏台, 莆田县城隍庙戏台等等, 其建筑数量远比佛教戏台多。戏台已成了道院、宫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道教的一大特色。不同于其它戏台的是, 演戏目的是酬神, 戏台必须面对主神, 因此大多数观众只能看偏台。
(五) 建筑装饰
道教建筑的某些单体建筑以及建筑装饰也蕴含浓厚的宗教及神话意义, 在民居、官式建筑中常出现影壁。对于道教而言, 道观前面的影壁能辟邪, 有凝风聚气的作用。如道观的山门修有三个门洞, 走进山门就标志进门者已经跳出了三界, 即无极界、太极界和现实界, 可以修炼成仙了。再如道教建筑的装饰, 其题材的选择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如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作为善 (富) 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形体, 用在门窗裙板及檐头、斜撑、雀替、照壁等建筑构件上。这些源自道家神话思想的建筑装饰及象征图案远远超越了道教范围, 对中国民俗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对神话的信仰让先民在生活和生产中形成了无数的规则与禁忌, 反映在道教建筑上, 从创建选址到营建过程, 无不将人们对神话神秘而不可思议的敬畏反映其中。加之在各个时期社会主流文化对神话传播的影响有所不同, 以及中国地域宽广, 受各地不同民俗文化的影响, 道教建筑在中华文化大同之下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点。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兼容性将释、道、儒三教的文化兼收并蓄, 三教文化相互兼容, 常出现三教合一的建筑类型, 使道教建筑的神话特性也就越加模糊。即便如此, 道教有着自身独立的教义和教旨, 不论其建筑的神话特点是否被其它宗教建筑或其它类型建筑所沿用,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神话特性始终是独有的。
- 上一篇:陆游的诗二十首_陆游的代表作10首古诗
- 下一篇:陆是姓氏吗_陆姓发源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道教庙宇的建筑特点_道教的代表建筑有哪些
( 一) 第一阶段——原始道教时期的建筑特色 道教史上通常将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称为原始道教的阶段。这一时期道教神话信仰的中心体现在“求仙”上, 如帝王、方士的大规模外出寻
-
道教三官经全文解释_中国道教神仙谱系全图
第六编 神仙谱系 概述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五星七曜星君 北斗七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真武大帝 三官大帝 黄帝 西王母 东王公 九天玄女 赤松子 宁封子 广成子 容成公 彭祖 王乔 鬼谷先生 安期生
-
道教历史名人_道教现存最高辈
老子出关像 先 秦 老子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道教始祖。传说活了160多岁。 尹喜,生卒年不详。道教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 列子,生卒年不详。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
-
论语的三种常见版本_论语各时期版本流传情况
关于《论语》的早期版本情况,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大致有所了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
吕洞宾为什么叫纯阳真人_吕洞宾是华阳真人吗
吕洞宾 , 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 。名喦("喦”或作“岩”),字 洞宾 ,道号 纯阳子 ,自称 回道人 , 河东蒲州河中府 (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有元代丘处机奉皇帝御
-
论语必背50句带拼音_《论语》带拼音的全文
不愠 bú yún 不怨恨,不恼怒。愠:恼怒,怨恨。《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千乘之国 qiān shèng zhī guó 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乘: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
-
罗浮山位于_罗浮山山顶叫什么名
北宋诗人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三十六洞天
-
罗浮山主要景点_罗浮山旅游景点
罗浮山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岭南第一山.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 拥有九观,十八
-
终南山道医高人_终南山是学中医的吗
终南山道医,即生活在终南山一带,以道家思想和道教教义为主旨,以道家医药济世、救人、解困,宣扬积德行善,修心度人为目的的道家医生。 一、道医代表人物: 1、晋代葛洪《神仙传》
-
葡萄美酒夜光杯赏析_葡萄美酒夜光杯其二
夏季消暑,可不只有西瓜。古人云:“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这,说的是葡萄。 暑溽难耐,抱一碗冰镇葡萄,挑最大那颗,“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咬一口,唇齿生冰,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