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吕尚(西周)
姜子牙,姜姓,又吕氏,名尚,又名望,字子牙,文王尊之为“太公望”,武王尊之为“师尚父”,被武王封于齐,死后齐人追谥为太公。炎帝之后,因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被褫夺姜姓。其后裔伯夷氏,尽心辅弼尧、舜、禹,于舜晚年被赐恢复姜姓,封为吕侯,掌管四岳。因此伯夷的一部分子孙以吕为氏,伯夷被尊为吕姓始祖,姜子牙乃伯夷的裔孙,故为姜姓又为吕姓。妻名申姜,有13子,为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其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
姜子牙祖居东海(今山东省日照市和莒县一带),商末居汲(今卫辉市),纣时寄居朝歌城南,虽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为生活所迫,以卖笊篱、面粉、牛肉、酒及贩猪羊为生,后在朝歌上街口开算命馆。曾任纣朝下大夫职,见纣王无道,滥杀忠臣,知其亡国不久,遂避世隐居于周之境内,常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宝鸡市)钓鱼,被周文王访得,终遇明主,遂辅佐文王、武王,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
周建立后,姜子牙被武王封于齐,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是齐国的开国之君。他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人民多归齐,齐遂为大国。周成王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乃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权,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备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仿照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像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于开元十九年(731)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月之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时,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确立了姜子牙中华民族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说明姜子牙所撰《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现获嘉县的宣阳驿村东北角,有一座“吕尚冢”,村人亦称其“姜尚冢”或“姜子牙冢”。获嘉县城之东,有“周武王同盟之山”,同盟山之南张卜村有周武王昔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陵”,而宣阳驿村的“吕尚冢”正地处“周文王陵”之西。从以上三处所坐落的地理位置来看,正合中国古代“以南为首,以右为尊”的排列方式。按史志所说,获嘉的“周文王陵”系周文王之“木主冢”,那么宣阳驿村的“吕尚冢”有可能最少也是吕尚的“木主冢”或“衣冠冢”。
与“吕尚冢”相隔数百米,就是“妲己冢”和“纣王嬖妾冢”。民间认为,妲己为妖邪,而吕尚可镇邪,从而佑护方圆村舍之安宁。为了长期消灾,至今民间有不少百姓为避邪,还刻砖镌石,书“姜太公在此”;有的人还把“姜子牙在此”几个大字刻在石条上,埋在自家门旁。还有的人说,姜子牙是梁上神,喜欢坐在高处,就在自家屋脊正中方位用几块砖修一个小神龛,中间一块砖刻上“姜子牙在此”几个字,美其名曰“太公楼”,现在获嘉民间还可以看到建在屋脊上的“太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