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龙首原北坡一突起的高地上,是俯视太液池蓬莱山内苑风景的最佳位置,也是大明宫内仅次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兼有内朝功能的重要殿宇。麟德殿的主要功能是皇帝宴乐的场所,以及佛道法事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殿宇。
该殿始建于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落成于麟德二年(665年),因由龙朔改元麟德而名麟德殿。
杨鸿勋先生对遗址两次探测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麟德殿是一组前后殿阁相连、前低后高、左右用天桥连接两翼楼和亭的宫殿组合体,与敦煌石窟唐代壁画所示宫殿建筑群相仿。中部主体殿堂呈南北串联的形式,共同坐落在一个置有栏杆、螭首的两大台基上。殿堂以南北为主轴,东西对称,主轴方位为北偏东。
麟德殿为整组建筑的前殿,面阔11间,间宽5.3米,通面宽58.3米。东西两尽间为版筑土墙填实,构成两道厚墙。所以殿实用为9间,净距47.7米。进深4间,南北两梢间各深5米,中部两间各深4.25米,通进深18.5米。殿内正中6间,减柱6根。
大殿地盘11间,身内金厢斗底槽。殿前有较细的廊柱一排12根,应为“天子临轩”的轩柱古制,复原为单檐四阿顶11间大殿,殿出前轩,间缝梁架用八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4柱,殿前置副阶。柱头斗栱用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内转四铺作单杪。内柱柱头斗栱用六铺作三杪承月梁,梁上设平棊,里转四铺作单杪承乳栿。副阶柱头斗栱用五铺作双杪。前殿北隔一间宽的廊道,与中部殿堂相接。
中殿、后殿与前殿面宽同,东西两尽间同样为一间厚度的山墙。中殿进深5间,南北有土墙,其中南墙厚2.2米,北墙厚2.4米,四面墙将中殿围成封闭空间,又设厚1.2米用壁柱加固的南北向隔墙两道,将中厅分为中间面阔5间、两侧面阔2间的三个穿堂。在正中穿堂门两侧各有7个壁柱方础及壁面沟槽,应是通往上层景云阁的楼梯遗迹。
后殿进深6间,东西面的南北朝向厚墙占3间,墙北各有一个耳室。耳室东西外侧有厚3.3米的板筑墙,北侧为槅扇或棂窗,南、西两面的土墙白灰抹面。
东西亭位于主台基中部两侧,复原位置恰在景云阁横轴上,与阁当心间相对,由于墩台实心,应有天桥与景云阁相连。两亭高台基座以坐落在庭院地平为准,东西长12.3米,南北宽11.8米,台体为内凹曲线。
城阙沈沈向晓寒,恩当令节赐馀欢,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宝树楼前分绣幕,彩花廊下映华栏。
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
后世评价: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