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三种境界已经成为很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了。其中的含义自然不言而喻。
先生亦评过词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 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 美,一宏壮也。” 甚是精彩。以“有我”入“无我”想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寻找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初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找到它并非难事,问题在于找到之后的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少人“衣带渐宽”、多少人“形神憔悴”却没有寻到“灯火阑珊处”的理想。王国维大师的言辞凿凿也只换来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自沉于昆明湖的悲怆结局。 可见如何做到第二种境界确是达到“无我之境”的关键。
聂彦锋,1979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15年天津大学工笔重彩专业博士生在读。现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第二水墨工作室负责人;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 上一篇:西安风景名胜_西安青龙寺简介
- 下一篇:芒玉大峡谷的景点介绍_白谷云水峡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轻罗小扇扑流萤什么_亲罗小扇扑流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
-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语尘下_柳永的词精选十首解析
“但有井水处,便能歌柳词”,按词作的流行程度来说,那柳永无疑是王者了。因为一般词人作词,为的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感,传阅的范围是在比较小的圈子。但是柳永填词,是为了
-
渔家傲范仲淹用了什么典故_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
问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豪放在先,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
一句话惊艳所有人_人间词话 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人间词话》第七则 一 记得第一次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是在高中,当时便为之惊艳,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赏析_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歌名| 月色思念 , 来源 | 赵海洋 《玉楼春》 【宋】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_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什么意思
今天给各位聊的这个成语历史故事,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不信读来看看。 【解释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 出自
-
点绛唇 宋词_点绛唇苏轼二之一赏析
王禹偁《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释]: 一. 点绛唇:词牌名。 二. 孤烟:炊烟。 三. 行如
-
李花诗词欣赏_形容李子花的诗
山花子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五代词时,曾经有一段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哪首诗_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关于闺怨的诗句章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还君明珠双
-
诗经·蒹葭吟诵_《诗经蒹葭》?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