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唐杜牧_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唐杜牧_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31 02:35:51
阅读: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诗如初见】《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

杜牧,为人不仅长于文学,而且颇有军事才能。他出身贵族名门,是宰相杜佑之孙,从小就立志报效朝廷国家。然而他所处的是黑暗动荡,危机四伏的时代,怀才不遇是大部分有志之士的遭遇,他自然也难逃厄运。

他自负于济世之才,创作的诗词文赋都来指陈时政,咏古颂怀,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排遣抑郁愤懑之情。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

当时的杜牧只是在京城任职吏部员外郎,闲差而已。因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学,他向皇帝请命出守外郡,这才得到了吴兴刺史之职(我们在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大致介绍了“乐游原”这个地方。李商隐为了调整心情驱车来到“乐游原”,杜牧在即将去往吴兴赴任刺史前来到“乐游原”。可见,“乐游原”一定是秀美迷人的地方,是大家游玩散心之首选啊!)。

前两句的“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显然是杜牧自我调侃,以“自黑”来嘲弄时局。牛李党争正“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国家边患严重,天下哪儿有什么“清时”可言?不过杜牧倒是那闲散的人,他身处闲职,纵使他心急如焚,也是有力使不上。他甚至自我嘲笑,说自己毫无才能才得来了一时清闲,也就享受了“孤云之闲”,“禅僧之静”。

杜牧这般藏拙,实在是绵里藏针的讽刺。因为读者自然会去追问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杜牧的清闲散淡,杜牧的才能怎么就变成了无用武之地的无能,杜牧所言的“闲”和“静”是真正的“闲静”吗?这背后的答案,恐怕是对当时朝政时局的含沙射影,隐喻暗讽。

正因为杜牧在京城呆得抑郁无聊,他才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有所作为。虽然他得到了吴兴刺史的任职,貌似可以施展拳脚了,但是杜牧对时政有着清楚的认识。大唐已经病入膏肓,即使可以出守外郡,远离京城,也难以逃脱政治斗争的“罗网”的束缚。所以他在最后一句十分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思。

我们要知道,杜牧是要即将离开长安的人,他本人就是京兆万年人,自小在长安长大。离开家乡、国都,他肯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按常理说他应该望向长安城,但是他惦念的、遥望的是昭陵。他此刻怎么会望着一座陵墓呢?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何其明君!他知人善任,惟贤是举,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创造了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杜牧此行前,心心念的是唐太宗的墓穴,便可知他对那盛世明君有着强烈的追思怀念。他看着如今大唐的颓势,无能的皇帝,乌烟瘴气的朝政,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救国无望。他只有悲从中来,无可奈何(当政者们有多烂,社会有多混乱,可想而知)。

就在夕阳下无言的遥望中,诗歌终止结束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这最后一个镜头一定定格在杜牧那双含着热泪、遥望远方的眼睛。从那双望眼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杜牧复杂的心情,含蓄的本意,深沉悠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