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个特殊的历法现象,在通用的回归年公历之外,我们还有一套汉历(通常称之为农历),而农历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闰月,现在就来说下这个闰月的知识。
常用历法有三类:
1)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
3) 阴阳历,以月球平均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月,同时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又与地球平均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相等,中国的汉历(农历)即属于此类。
阴阳历按照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来设置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06天,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时间跨度为29.5306×12=354.3672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0.88天(即接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如此一年相差11天,经过17年后(17*11=187天,寒暑颠倒),阴阳历日期就会与季节发生倒置,比如,今年新年是在冬天,则17年后,新年就会转换到了夏天。
若按照13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则时间为29.5306×13=383.8978天,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中国的智慧先辈们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闰月”的办法:在农历中增加一个月,从而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腊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新年在冬末春初。
闰月的计算方法
找到回归年天数与朔望月的天数的最小公倍数:即29.5306天的农历与365.2422天的公历如何配对,最终计算得出19年7闰法,即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从而把回归年与农历年配对起来。
闰月的设置
解决了闰月的问题后,接下来是如何在19年时间里,把这7个闰月穿插进去,比如有的年份闰5月,有的年份闰6月。
这就又涉及到另一项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
在农历中,如果一个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么就规定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17年闰6月为例,若没有设置闰月,在农历丁酉年七月份就会出现只有节气“立秋”,而接下来的中气处暑落在了下个月,因此就将本该定义为农历七月的该月命名为闰6月。
以上就是关于闰月的一些小知识,限于个人知识有限,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予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