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系列437,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石达开名义上受到了重用,实际处处被掣肘,洪秀全怎么看他都不顺眼,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天京出兵远征。有人说,石达开离开天京只是一种选择,他应该有更多路可以走,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死路。
没错,在当时的情况下 ,石达开的确可以有多条路可以走,譬如:留在天京委曲求全;取代洪秀全,自己做天王;束手待毙,等待洪秀全下死手;背叛太平天国,投降清政府;出师远征。实际上,以石达开的性格,他绝不会投降清朝、取代洪秀全和坐以待毙,而委曲求全他也不会选择,出兵远征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石达开如果选择留在天京委曲求全会是怎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一下之前他的经历。石达开在19岁的时候已经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一,他在太平天国的威望非常的高,不然洪秀全也不会在天京事变之后因为百官和民众的呼声很高让他回来辅政,他不像李秀成这种后来被提拔的人,只要听话,洪秀全就会放过他一马,而石达开能力强、呼声高,他参加太平天国之后一直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就拿天京事变中韦昌辉处死他全家之后,他一度集结兵力,要杀回天京,并且在洪秀全心中,他十分忌惮石达开,故而,石达开断不可能和洪秀全在天京相处和谐。
就算石达开能够用尽各种手段消除洪秀全的猜忌,但是小佛认为,石达开留在天京委曲求全,对太平天国的事业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甚至会是负面的影响。我们以李秀成的经历进行分析。
李秀成可以说是在太平天国委曲求全的人,然而每次他做事或者提意见的时候,要么被洪秀全破坏,要么坚决不听。
李秀成在攻打上海眼看就要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曾国藩的湘军猛攻安徽,天京形势危急,洪秀全“一日三道差官捧诏到松江追”李秀成,洪秀全的诏书催得这么急,李秀成只能放弃进攻,用李秀成的话说就是“未攻此郡,因严诏之逼”,李秀成因此错失进攻上海的绝佳机会,使得李鸿章依托上海,把淮军做大做强,最后成为消灭太平天国的一把尖刀。
1863年底,天京断粮前夕,李秀成从苏州前线赶回天京向洪秀全进谏——赶紧放弃天京外逃,我们才能有机会。老实说,这是当时最佳的选择,那段时间成天只知道装神弄鬼的洪秀全断然拒绝李秀成的提议,认为天父天兄自然会派天兵天将帮他守护城池。无奈的李秀成只能委曲求全留在天京布防,陪洪秀全在天京等死。
李秀成过分的委曲求全换来的并不是“全”,如果将李秀成换成石达开,必然也是如此,毕竟洪秀全才是主导因素,而他不会改变。
石达开既然在委曲求全的道路上走不通,那为何不选择远征搏一搏呢?
参考资料:《忠王李秀成口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天京事变的发生说明了什么_天京事变首先被杀
【太平天国系列437,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石达开名义上受到了重用,实际处处被掣肘,洪秀全怎么看他都不顺眼,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天京出兵远征。有人说,石
-
石达开的儿子被凌迟九年是真的吗_石达开儿子凌迟故事
我们都知道在太平天国的众多英雄将领中,翼王石达开可以说是其中最文武双全的一位。他不仅骁勇善战,也精通文墨,所作诗歌颇有文采。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率部出走,经由湖南等地转
-
石达开在哪里凌迟处死_石达开凌迟为什么不吭声,实属无奈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他在十九岁就统领千军万马,二十岁被封为“翼王五千岁”,实在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少年英雄。可惜的是,少年英
-
石达开为什么离开太平天国_
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到安徽无为州时发布公告,诉说本人之不幸,号召大伙起来追随自己创业,脱离洪氏江山。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此如是说:“带走合朝文武,精兵悍将”,
-
石达开为什么不绕开大渡河_大渡河怎么过去的
提到大渡河,就不能不提到红军长征过程中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红军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以后,为了防止红军西窜进入四川,蒋介石命令薛岳率领中央军北渡金沙江追击,而另外命令
-
石达开和左宗棠有私交吗_曾国藩怎么打败石达开
清朝道光年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但给清廷以致命的打击,使其从此走向衰亡之路。
-
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的地方_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时间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征善战,几乎百战百胜。就连曾国藩,都被他打得要投江自杀。这样一个神勇之将,为何最终会兵败大渡河,结局如此悲惨呢? (石达开剧照
-
石达开为何率部出走_石达开为什么离开太平天国
史家皆言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是因为洪秀全猜忌惧祸而离朝出走的。诚然石达开的出走洪秀全负有很大的责任,他封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福二王,处处掣肘石达开,使石
-
左宗棠见过石达开吗_
1860年初,朱衣点等七十余位大将率20多万大军宣布脱离翼殿集团,径自返回天京归顺太平天国,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甚至动了归隐山林之念头。不过,猛将赖裕新、李福猷对他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