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经过三年的整军备战,在太湖夫椒山大败越王勾践。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夫差应该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勾践的时候,夫差却出人意料地接受了勾践的议和请求。究竟夫差为什么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曲折内幕呢?
跪在亡父的床前恭受遗命,涕泗横流的夫差指天起誓,期以三年,必要向勾践报复杀父之仇。
据说他安排了专人随时候在中庭,当夫差出入之际,此人便会厉声拷问:“夫差,你难道忘记了勾践杀死你的父亲吗?”每当这个声音响起,夫差总是停下脚步,恭敬地回答道:“唯,不敢忘!”
探听到夫差日以继夜地准备着复仇之战,越王勾践打算先下手为强。但当他把主动伐吴的想法告诉谋臣范蠡的时候,范蠡却坚决反对: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轻启战端,将获罪于神灵。习惯了用国际政治、军事战略知识来思考问题的我们,看到范蠡的这番论调总不免感觉怪怪的,他的这种思考方式或许是古时候南国之人尚巫的习俗所致。
但无论范蠡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殊途同归,得出的结论却是正确的。孔子的弟子、杰出的外交家子贡后来说:
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齐强而鲁弱。以弱抗强,能守得住已经不容易了,主动挑衅,轻启战端,实为不智。可是勾践不听劝,不顾范蠡的谏阻强行攻吴。
夫差闻讯,尽起倾国之兵与勾践大战于太湖夫椒山,一举重创越军。失败的勾践被迫率领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并以卑辞厚礼向夫差请和。
后来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夫差居然接受了勾践的求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一日纵敌,数世之患,跟随阖庐久历战阵、见多识广的夫差怎么会“忽视”这个妇孺皆知的常识呢?
我们不必急于为夫差惋惜,也不必痛骂他的愚蠢,因为同勾践议和既不是夫差一个人的意见,也同时还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隔靴搔痒地说几句批判的话,不如仔细琢磨琢磨这场和谈里头的曲折故事,或许更有意思呢。
吴越两国罢兵议和的过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勾践)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
种还,以报句践。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句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句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闲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据司马迁的说法,吴越议和,前后共经历了两轮谈判。在第一轮谈判中,因为吴国老臣伍子胥的坚决反对,谈判宣告破裂。
越王勾践听到消息,失望至极,毅然决然地开始准备最后的战斗,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冷静的谋士文种及时止住了他。文种建议说,吴国太宰伯嚭是个贪婪鬼,我们何妨以美女珍宝砸下他,利用伯嚭促成新一轮的的谈判?
果然,在收到“孝敬”之后,伯嚭带着越使文种去见了夫差,双方又议言和。伍子胥仍然坚持原议,强烈主战,而这一次正是伯嚭压制了伍子胥的意见,最终促使吴王夫差下定了与勾践议和的决心。
从吴越议和的全过程看,无疑,伯嚭是推动和议进程最积极的因素。他为什么这么热心地促成这件事儿呢?
《勾践世家》的记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伯嚭就是贪图勾践送来的几个妞儿和那点儿钱。不错,伯嚭是生性贪婪,而且此后他还一再收受越国的贿赂。
但要说伯嚭这一回就为了挣这几个要命钱,不惜赌上吴国的国运和自己的政治前途,那可未免太小瞧他了——他伯嚭要真是个让猪油蒙了心的下流坯子,还能最终搬倒神机妙算的伍子胥吗?
仔细分析夫差登基以来吴国朝野的诸多异动,我们不难发现,伯嚭这一回力主议和的动机,可不是要帮勾践的忙,而是要打压伍子胥。
伯嚭同伍子胥都是遭到楚国迫害,被迫叛逃入吴的客卿,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怎么会结下梁子呢?这话还得从夫差即位之后的一道人事任命说起。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史记·吴太伯世家》
夫差刚一上台便任命伯嚭为太宰,令他主持军事训练,加紧对越备战。看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我感觉很奇怪:出任太宰、主持备战的第一人选不应该是伍子胥吗?夫差即位之时,伍子胥在吴国政坛是个什么分量?
《史记·伍子胥列传》用伍子胥自己的话说:
“我令若父霸。自若(指夫差)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史记·伍子胥列传》
夫差的父王阖庐能攻破郢都,取代楚国成为南方霸主,伍子胥的经略谋划居功至伟,也因此,伍子胥深受阖庐的信任。
在阖庐建储之际,正是伍子胥的鼎力支持才让夫差从夺嫡诸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继位的机会。登基以后,夫差投桃报李,声称要分吴国之半,与伍子胥共享富贵,被伍子胥婉言谢绝了。
先王亲信的谋主,今王践祚的元勋,伍子胥在吴国朝野的声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他相比,伯嚭虽然也参加过几场对楚战役,但功业平平,只是个不起眼的卿大夫罢了。
一边是武功盖世的伍胥,一边是默默无闻的伯嚭,为什么吴王夫差却把最紧要的工作——备战复仇交代给后者负责呢?
答案很可能就在伍子胥说的那句“(夫差)欲分吴国与我”里面。
夫差说这句话究竟是何用意?
无独有偶,多年之后,卧薪尝胆的勾践消灭夫差,酬谢功臣,他也曾经对自己的首席谋士范蠡说过类似的话。《国语》记载,吴国灭后,范蠡向勾践表示自己将要功成身退。
可勾践说:
“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下》
今后在越国,倘有人胆敢诽谤你范蠡,不称扬你的功业,我定叫他不得善终。你听我这句话,我与你共有越国,同享富贵。如你执意不从,那我就杀了你,罪及妻、子。
面对勾践如此殷勤的邀请,范蠡心里怎么想?他在写给大夫文种的信中说: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自古以来的君臣际遇,都有一个从亲密无间转入狐疑猜忌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便是功高震主。助勾践灭吴的范蠡走到了这个临界点上,扶夫差登基的伍子胥也走到了这个临界点上。
“与子分国”,这看似美丽的承诺背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帝王心术?看看不甘心功成身退,终被勾践赐死的大夫文种就知道了!
夫差其人,子贡说他为人“猛暴”,可见是个惯于乾纲独断的领导人。而伍子胥呢?他的父亲伍奢曾说:
员(伍子胥,名员)为人刚戾忍訽,能成大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知子莫若父,伍子胥的强势个性很早就被父亲看在了眼里。而到了夫差的眼里,伍胥可不仅有刚直的个性,更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像这样一个狠角色,夫差能不忌惮吗?能受得了这个亦父亦师的元老重臣天天儿对自己耳提面命吗?不能够!所以夫差得扶伯嚭上位,利用他去分伍子胥的权,去抵消伍子胥的影响力。
但伍子胥不会这么轻易地谢幕退出。他不但性格刚毅,而且极其坚韧,沉得住气。备战伐越之事,夫差本来已经明令交给伯嚭负责了,直到夫椒之战结束,也没见伍子胥就此发声。
可到了第一轮对越议和的时候,蛰伏多时的伍子胥却猛地杀了出来,一席坚决主战的言论一经出口,便迅速左右了谈判的走势,将对越外交的主导权堪堪又抓回到自己的手里。
对伯嚭来说,这可是个坏到不能再坏的的信号了:他任劳任怨地备战三年,眼看熬到击败勾践,收获胜利的时候,伍子胥却要跳出来抢夺他播种的胜利果实。
如果这口气他伯嚭都咽下去了,那从此以后,他在伍子胥面前就注定是个受气小媳妇儿的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了不被伍子胥踩在脚下,伯嚭必须反击。既然伍子胥坚决主战,伯嚭就一定要促成和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对越外交的主导权再夺回来。
所以,无论勾践向伯嚭行贿与否,促和之举,伯嚭都势在必行。
决意促和是与伍子胥较劲。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能因此将伯嚭在战和之间的选择视作意气用事,他是仔细揣摩过夫差的心思的——在揣测上意、投其所好这一点上,伯嚭一直要强于伍子胥,这也是他能够最终扳倒伍子胥的关键原因。
那么,对议和一事,夫差心里的那张底牌究竟是什么?
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记录的这个会谈细节,那就是:两轮会谈中,夫差都不待与会人员发言完毕,就想表态了,司马迁也因此连书了两次“吴王将许之”。
《韩非子·主道》说: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韩非子·主道》
这是说领导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要学会适当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态度。原国民党政府的驻美代表陆以正在回忆蒋经国主政台湾“行政院”的时候曾说:蒋经国召集会议,从来不露表情,也不多话。
因为他一旦表态,假如他赞成,反对的人就不说话了;他假如反对的话呢,赞成的人又不说话了,他永远不可能得到真相。
拿蒋经国来做个参照,夫差在对越议和的时候显得有点儿沉不住气,他似乎过于着急地想在和约上签字了。
这不像是夫差应有的态度——三年来,夫差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勿忘父仇,为什么眼看着就要将勾践逼上绝境,他却不愿穷追猛打,反而急于媾和呢?
急于媾和的夫差是有苦衷的。
吴越夫椒大战的这一年是公元前494年。就在吴越开战的几乎同时,吴国的西边出事儿了。《左传》在这一年的大事记中赫然写着:
(鲁哀公)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
——《左传·哀公元年》
蔡国是吴国最重要的盟邦,控制着淮水中游的通道。12年前,正是蔡国的积极配合,才让吴王阖庐创造了千里奔袭,攻破郢都的战场神话。
可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当年那个被阖庐打得狼狈逃窜的楚昭王逐渐恢复了元气,他开始反击了。而且楚昭王还声明,此次攻蔡就是为了报复它在柏举之战中帮助吴国破楚的恶行。
楚军在蔡国都城之外筑垒围困,环攻九昼夜。但吴王夫差的精锐却被勾践死死拖住,抽不出哪怕一兵一卒前往求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蔡国沦陷。
蔡国重新被楚国征服,意味着淮水中游的控制权可能就此易手,此后吴楚之争的主动权可能渐渐倒向楚国一方。和偏安的越国相比,楚国可是一个强大得多,也危险得多的对手。
打赢了夫椒之战的夫差处境尴尬:勾践已经放出话来,如果吴国不接受他的议和请求,他将以属下的五千残兵拼死抵抗,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一定要给吴国造成数量相当的战损——五千吴兵战死沙场,这对夫差来说很可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损失。
要知道,当年破郢的时候,阖庐全军只有三万人。后来夫差北上黄池,与晋定公争霸,他麾下的吴军精锐也不过三万人。
夫差这回要真是跟勾践拼个两败俱伤,坐在郢都关闘的楚昭王怕是做梦都要笑出声来了!
惨胜当输啊!既然越国已经表态臣服,不如见好就收。伯嚭是号准了夫差的这条脉,才敢在会谈中与伍子胥据理抗争,力促和议的。
而夫差呢?和议刚一达成,他就将吴军主力调往西方,攻击楚国的盟国陈国,理由是陈国在阖庐伐楚的时候拒绝向吴军提供帮助。这还不明白吗?楚军攻蔡,吴国必须有所回应!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vx:NYXDDqy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夫差如果杀了勾践会怎样_夫差 阖闾 勾践
本期话题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经过三年的整军备战,在太湖夫椒山大败越王勾践。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夫差应该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勾践的时候,夫差却出人意料地接受了勾践的议和请求
-
《史记·刺客列传》_史记刺客列传原文
艺术创作:刺王僚 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我将以今天人的视角、行为习惯来讲述真实可能的场景,尽量从人性的立场来还原故事的本来面目。从著名四大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_《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意思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记录了勾践复国,灭吴的过程,以及越国后代到臣服楚国所发生的事,范蠡离去以后的生活。这篇文章为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所用的剑 先交代了越国的由来,勾践的祖先,以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什么时代_从卧薪尝胆可以看出越王勾践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起越王勾践,很多人脑海出现的第一反应就是他 “卧薪尝胆”复国复家的小典故。细细品味,这个小典故似乎可以“深挖”一下。 “卧薪尝胆”存疑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越王
-
史记里的名言_史记的经典语录
《史记》中的10句经典名言,句句富含哲理! 1. 隐忍就功名。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隐忍下来,暗中积蓄力量,最终便会成就一番功业。 2.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出
-
水浒传宋江让位卢俊义_水浒传原著武松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八十八回,祝永清、陈丽卿结为姐弟,猿臂寨招纳新人,日益壮大。今天我们继续品读
-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哪个朝代的人_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哪国人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春秋晚期的一部兵书,其作者孙武因《孙子兵法》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一度差点灭掉楚国。 孙子兵法 然而,史学界对孙武是否存在尚未达成一
-
孙子兵法中的主要观点_请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孙武,字长卿,是战国时期齐国人。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后世人称他为孙子,孙武子。是我国骨打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们尊称兵圣。曾将《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好友伍子胥的
-
明朝著名谋臣_中国历史上谋主的谋士
1、伊尹 商朝大臣,名阿衡,尹为官名。一说名挚,阿衡为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是有莘氏在一个叫空桑的地方拾到的弃儿,因在伊水边上,遂以伊为氏。商汤娶有莘氏女,为陪嫁媵臣。
-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哪个朝代的人_孙武是兵家代表人物吗
孙武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生在齐国,后经过吴国 伍子胥引荐,拜为大将。一生多次率领吴国军队击败敌国,助吴王奠定霸业。更是创造出了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