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国家歌剧院在2014年11月23日开幕,此前这个外形“诡异”、体量宏大的的建筑曾遭到不少建筑师诟病。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梁柱,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内脏,布满复杂的管道和异形的空间,结构上的特殊性也给施工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伊东丰雄曾经在比利时根特做过一个异曲同工的方案,但最终并没有落地。“不死心”的建筑师最终顺利把一个更酷炫的方案移植到了台中,就是我们看到的台中国家歌剧院。
近日,台中国家歌剧院总监王文仪女士和建筑师伊东丰雄在香港大学进行了关于台中国家歌剧院设计和运营的对话。
-他们说-
建筑师伊东丰雄说
-想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定义空间。
-想要极尽所能贴近自然。
-这是一个原始洞穴般的、光影变化莫测的建筑。
-希望能将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最大化。
-像内脏一样的建筑,内外界限模糊。
-这不仅是一座剧院,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从仙台多媒体中心开始,不难发现,伊东丰雄喜欢使用管道、孔洞等如同生物身体组织形态的空间。
如果说,仙台媒体中心还只是管道在体块内的穿插的话,那么到了台中国家歌剧院,建筑就已经演化为内外过渡模糊,衔接自然的一个整体空间。
从室内一直延伸到室外的小剧场,早已不分内外。不只是剧院表演,民众的日常活动和小聚会也可以聚集到这片地方。
尽管空间的流动性非常强,从光学、声学来说都有过人之处,也能够利用场所的特点吸引市民在此开展类型丰富的活动,这个“巨大的内脏”与围绕在周边的住宅看格格不入。究竟是诡异又巨大的怪物,还是类似中央公园般的存在,正反双方各执一词。
剧院总监王文仪说
-一个让人惊叹的剧院。
-承载着艺术和全新生活方式的剧院。
-根据实际需要对剧院空间进行调整设计,但发现其实设计师都已经安排好了。
作为歌剧院的总监,起初王文仪希望结合文艺活动的需要,对剧院内装进行一定的改动,但是到了实际操作时,却发现伊东丰雄其实已经将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详尽的安排和设计,几乎找不到改动的余地。
为此王文仪曾数次前往日本与伊东丰雄进行商讨,在设计和建设期间没能进行的深入交流,也得以展开。
像台中国家歌剧院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从竞赛招标开始,到最后的管理运营,参与的人员并不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对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在所难免。
It WAS a battle. 一场拉锯战
-剧院总监着眼点在于剧院在日后多元发展中的适应性、成本预算以及政府政策方面。此外,从运营者的角度看,剧院与设计师的关系在建筑完成之日即告终止。
-建筑师认为剧院总监应当从竞赛之初就参与到项目中来,从而更为透彻地了解剧院建筑的特点并更好地对场地加以利用。
这样的拉锯战时时上演,我们不禁要问:
在一个设计中,建筑师的前期准备,包含了对使用者习惯、建筑内举行的活动的研究,与建筑的关系在建筑落成后就被生硬结束,是否缺乏合理性?
后来进驻的管理团队对建筑缺乏透彻的理解,是否也降低了建筑原本被期许的效用?
像王文仪这样在项目结束后还会专程与建筑师沟通的管理者,又有多少?
民众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使用主体,在这些拉锯战中又是怎样的反应?
民众说
-有观众表示因为喜欢看戏,早早搬家到台中七期与歌剧院比邻而居,歌剧院的序曲节目,她每个都喜欢,对剧院的活动充满期待。
-很赞!这里以后是台中市民的骄傲!的确值得按下很多赞声!
-这栋建筑很棒啊!也代表台中在进步、有国际思想,请用建筑、艺术的角度用心欣赏。
-孔洞好像闪耀宝石,好壮观!
-硬体建设一流,希望将来的软体配套也一流,没有好的表演活动规划就很可惜。
比起建筑同行的批评争议,民众对这个“新朋友”的到来更多地表示了欢迎,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这个造型奇特有趣的建筑落户在台中而不是比利时的原因。
也有民众提到,担心剧院的文化活动安排不能与场地的级别匹配,由此可见,一座建筑,给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外观的改变,会开始有人关心里面上演的文化活动,有人关心这个场所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这些热切的期待,并不会单纯因为大家对建筑的外观评价而打折。场所改变生活,也许正是如此吧。
建筑师、运营者、民众,作为一个设计项目中的三个主要的参与群体,不断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进行着拉锯战。无论这样的协调、平衡是多么繁琐,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它带动社会向前迈进的印迹。
设计联编辑 | Christine转载需授权
投稿:2460086686@qq.com
穿越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以下图片
设计联 只做对你有用的事
▼
长按识别关注
- 上一篇:敦煌莫高窟罪人道士_莫高窟王道士简介
- 下一篇:王维国画图片_王维 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