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原色法帖选 ——《王羲之尺牍集》
《王羲之尺牍集》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纵观我国的书法史,自东晋二王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叶,帖学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历代书定在行草书体上无不以帖学为尚,碑虽可以强其骨,却无法养其气,灵动的气息,墨色的变化,笔意的情趣以及微妙的技巧在名家的墨迹中行到了充分的体现。碑以篆隶楷书为主,以示庄重,而帖以行草为主,以示写意。帖学主要包括尺牍、稿书、手卷、诗笺、文册、便条等形制,故所谓法帖者,无非只是一些吊哀佤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的信扎或一些诗文的手稿而已,其初意不在书,逸笔余兴,淋淳军洒,或研或丑,百态横生,往往天机自动,妙合自然,黄庭坚《论书》谓:“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末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纸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这种超然于法度之外而又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的心态在前的人的尺牍中得到了淋淳尽致的表现。晋人法书的丰神劲逸,姿致萧散的韵味,我们可以在王羲之的尺牍中行到体味,正如王世贞《世苑巵言》所谓:“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这正是晋人法书的妙处。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元年(三○七),卒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三六五),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相传他幼年学书,曾窃读他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诀》而心有所悟,初学书于卫夫人(铄),因其天资颖悟,笔性又好,当卫夫人看到他的字后,惊叹日:“此子心蔽吾书名矣,”后王羲之渡江北上,遍游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到洛下见蔡邕《熹平石经》,又于从兄王洽处见张昶《华岳碑》等,眼界大开,始悟学卫夫人是徒费岁月,乃发愤学书,操毫面壁,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将汉魏以来拙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书体,他的行书“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太宗《晋书王羲之传》),“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梁武帝语),将方圆、藏露、肥瘦、则柔、动静、骨肉、奇正、疏密、文质、形神等矛盾统一到“恰到好处”,从面达到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五羲之的行出又能将人工的中和美和自然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一种“平各简静,遒丽天成”的神逸之境,我们从五羲之流传下来的《十七帖》、《兰亭序》等作品来看,几乎者是一些尺牍、文稿、便条等,他在书写之初意不在书,却、天真罄露,妙合自然,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王羲之尺牍全本原文及译文_王羲之真迹 原帖
历代原色法帖选 ——《王羲之尺牍集》 《王羲之尺牍集》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
-
形容痛苦的成语-百感交集:指感触很多,形容心情十分复杂
**出处:**宋·陈亮《龙川集·祭喻夏卿文》:“泪涕横腮;非以邂逅;百感交集;微我有咎”。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形容痛苦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