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战国时期,孟子跟梁惠王的一段谈话。《孟子·梁惠王上》之《寡人之于国也》一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个比方,有两个士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那个逃跑了一百步的。其实两人都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就讥笑别人。
典故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心目中的乐土。哪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人们就迁到那个国家。而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的标志之一。因此,各诸侯国为称雄,都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多多益善,自认梁惠王也不例外。
具体典故故事:惠王问政孟子
惠王自认为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西来赈灾。当河东发生灾荒时,同样也是这样做的。同时,他也考察了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其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自己国家的人口却不因此而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于是就有人会扔掉盔甲、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停下,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却嘲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惠王说:"当然不可以。就算没有跑上一百步,那也是逃跑。"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
梁惠王
又称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即位时,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宋城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后来,"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在位期间有名的历史事件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孟子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他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
小史个人愚见:
对"好战"的梁惠王"以战喻",真是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反对战争的理念,也体现出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政策,何谈万民臣服?
读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