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西江月井冈山的诞生背景_井冈山为什么称为革命摇篮

西江月井冈山的诞生背景_井冈山为什么称为革命摇篮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13 06:58:54
阅读:

本文共3060字,读完大概需6分钟,重点部分已加粗。

诗词原文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革命摇篮井冈山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且看《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注释

①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方圆五百多里。山间深洼之地,分布着上井、中井、下井,大井、小井等村落,合称“五井”。井冈山由此而得名。井冈山峰高路陡,树密林深,地势极为险峻。只有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和黄洋界五大哨口与山外相通,易守难攻。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旌旗:旗帜。这里指山下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 队等地方武装的旗帜。

③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④岿(Kui)然:高大屹立的样子。

⑤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⑥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这里半山云海茫茫,黄洋界就像屹立在汪洋大海中的海岛一样,又称“汪洋界”或“望洋界"。两侧是深谷、悬崖,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险要的一处。

⑦宵遁:乘夜逃跑。

写作背景

井冈山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人称“革命的摇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他说,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做“山大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并争取、团结、改造当地原有的农民武装,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1928年4月, 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粉碎了湘粤赣敌军的“会剿”,巩固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8月,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乘力持异议的毛泽东远在永新,利用由湘南农军编成的29团的思乡情绪,顽固推行湖南省委“立即向湘南发展”的“左”倾冒险路线,招致“八月失败”。29团损失殆尽。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也在劝阻叛逃部队时被叛徒杀害。毛泽东闻讯亲率31团3营前往湘南,迎回红军主力。“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毛泽东感到莫大的欣慰,怀着无限的欣喜与自豪写下了这首“工农武装割据”的颂歌和革命战争的史诗。

革命摇篮井冈山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且看《西江月·井冈山》

革命摇篮井冈山

上阙

词的上阕写战前的情势。

“山 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井冈山红旗招展,战鼓擂动,军号吹响,上下呼应。开头两向以精工的对仗领起,互文见义。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烘托渲染临战之前军情之紧急,红军士气之旺盛及军威之雄壮。诗人通过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井冈山军民高昂的斗志和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敌军围困万干重,我自岿然不动。”诗人先从敌方着笔,极写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敌军气势汹汹,耀武扬威而来,将井冈山重重包围,正是为了反村我军敢于斗争毫无畏惧的从容镇定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坚不可摧。所以未句笔锋一转,再写我军。“我自当然不动”,一方面写我军凭险据要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红军坚毅不拔的精神和从容镇定的气度,刻画了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下阙

词的下阕写战斗的结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我军早已修好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再加上军民万众一心,更是铜墙铁壁。“森严”形容工事的同密牢固。“众志成城”语本《国语·周语》“众心成城”,这里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毛泽东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据参加当年战斗的同志回忆,由于群众的拥护,全体指战员同甘共苦,所以战土们说根据地像铁打的一样。“早已”、“更加”紧相呼应。这两句承上阕“岿然不动"说明我军早有准备,严阵以待,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已有立于不败之地,战胜来犯之敌的可靠保证。并与上阕开头两句相照应。词的结尾诗人满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写出了战斗的必然结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当黄洋界上我军的炮声隆隆响起以后,就传来了敌人连夜逃跑的消息。当时湘赣“会剿”敌军四个团从井冈山西北面最险要的黄洋界哨口发动进攻。井冈山军民凭险坚守,奋勇杀敌,连续打退敌人四次冲锋。后来红军调来迫击炮一门。三发炮弹一发打响命中,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山,乘夜仓皇逃遁。“炮声隆”显示了红军的声威;“敌军宵遁”则刻画出敌人的仓皇卑怯。两相对比,充分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与敌军胆小如鼠的丑态。

革命摇篮井冈山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且看《西江月·井冈山》

井冈山保卫战激烈的战斗

总结

《西江月.井冈山》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史诗,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赞歌,充分表现了井冈山军民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这首词突出的特点,一是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写得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而这里的描写却是诗人的艺术想象,并非完全写实。诗人自己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诗人深通诗歌艺术创作的规律。他说:“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正是诗人在忠实于主要重大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而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才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声有色的完美意境。二是层层对比衬托,突出红军高大坚强的英雄形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第一层对比,从敌我兵力数量的悬殊突出红军的坚不可摧、从容镇定。“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第二层对比,用敌人不堪一击、仓皇逃遁,突出红军强大的声威。“我自岿然不动”与“报道敌军宵遁”足第三层对比,用敌人狼狈逃窜的仓皇卑怯,突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敌军围困万千重”与“报道敌军宵遁”是第四层对比,用敌人的气势汹汹,耀武扬威而来,而后狼狈而逃,仓皇败退,说明敌人貌似强大,外强中干,红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的英雄。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引起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在上海读到《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曾对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冯雪峰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把鲁迅这个评价转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笑,感到遇到了知音(见陈晋《文人毛泽东》)。看来鲁迅这句戏评,与毛泽东自称要到井冈山去做“山大王”,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早在1925年4月8日,孙中山逝世不久,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 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来似乎他们(按:指孙中山领导的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前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说:“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两位时代伟人分别从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可谓不谋而合,心心相印。无怪乎毛泽东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革命摇篮井冈山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且看《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

关于

小编将陆续为大家奉上毛主席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及赏析,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收藏和转发,谢谢大家!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