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Ⅱ《论语》十二章_子曰性相近也性相远也

Ⅱ《论语》十二章_子曰性相近也性相远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12 05:13:53
阅读:

【共读内容】

17.0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导读老师】

杜保瑞:台湾大学哲学系 教授

郭美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教授

白彤東: 復旦大學哲學院 教授

刘祥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 研究員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王孟韩: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四月十一 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刘祥柏:

今天这一章比较简单。

说了人们身上的两样东西,一种东西大家相近,一种东西大家不相近。

大家熟悉的三字经就是在这句话上面发展出来的

第一句话

只不过,三字经加了个帽子,人之初,性本善。

讨论的比较多的是,性指的是什么。

孙福万:

是的,这章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关乎人性论的大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孔子讲“性”很少,《论语》只有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和后来孟子的性善论有不同。

王大惟:

是原初 还是本质?

刘祥柏:

这里说的是人的性,我理解,也就是一个人的本来面貌。

也可以说是天性

不是世界本原

王大惟:

那就是强调原初

王德岩:

@孙福万 但《日知录》就说相近就是相近于善,相远也是相远于善。

王大惟:

这个和“端”接近

刘祥柏:

跟“习”相对,差不多相当于先天跟后天之间的关系。

孙福万:

性者,生也。性就是生而有之的东西。

刘祥柏:

习,是习染,习得,是经过各种熏陶、熏染,形成的后天的习性。

这个方面,人的习性差别很大,有所谓善恶之分。

王德岩:

@孙福万 这是告子的观点吧,孟子会说:“然则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段兰华:

习者,数飞也。引深为习得,后天所受的影响。

孙福万:

人之天生下来的东西,都是相近的,但后天习染不同,就变得越来越远了。

刘祥柏:

而人生来不过是一个肉团,当然也许经过胎教,也算是有一点“习”上的不同。

但是,新生儿都差不多,很相近,这一点大家不会有什么太多异议的。

不是说新生儿就完全相同,而是说相近。

孙福万:

@王德岩 北京 拿牛和人比较,那是诡辩啊~孟子的论说,有很多诡辩。[调皮]

刘祥柏:

后天的环境,教育,熏陶,慢慢就发生了变化。

王德岩:

性相近还要处理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问题。

刘祥柏:

但是如果一个美国人一开始就在中国生养长大,慢慢跟普通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外貌不一样而已。

最简单的,一个中国人,跟一个美国人,习性上差别很大。

崔圣:

这个举例好![強][強]

王德岩:

@刘祥柏  性相近之说如何处理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问题。

刘祥柏: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美国人中国话说得非常好,说话轻声细语,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跟我印象中的美国人差别很大,我很好奇,就问他,美国人看上去都很活跃、很外向,爱表现,有时候口无遮拦,动作很大,用中国人眼光看,常常是很没有教养、很没有礼貌的样子,为什么你看上去完全不一样呢?

郭美華:

后世注疏,因为以孟子性善之说为正论,所以主要立足于将“性相近”理解为“人性善”,亦即人作为类之相近似性在于其善。但以焦循和戴震的解释来看,较为迂曲。

实质上,从《孟子》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到孟子时,人性的讨论,有三种主要的思路,这些思路都是孟子“性善论”所拒斥的路径:

1) 自然主义人性论,即认为人性天生无所谓善恶之性的观点,以为人性是白板一块。

2) 经验主义人性论,即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和教育善,则可使人性变为善,环境和教育恶,则可使人性转化为恶。

3) 先验主义人性论,即认为人的善恶之性是先天就决定了,后天环境与教育无法改变。

显然,孟子所谓性善,就不能是基于这三种立场的论断。在我看来,很多人对人性的理解,都还陷于这三种谬误之中。

刘祥柏:

这位美国老兄的回答,特别简单,当时就把我给说愣了。

他回答说:我是个文人嘛。

孙福万:

孔子只讲“性相近”,而不谈善恶,应该更高明。如果说人性本来就善,无法解释后来有的人为什么出现了恶。翁中和在《人天书》中有个观点,善恶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是有道理的。善,无非是对人好;恶,则是对人不好。翁中和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善恶之说了。

刘祥柏:

后来追问,才知道这个美国人从小是在日本长大的。说话、行为跟东方人的思维非常相似。

我想,这个人就是个性相近、习相远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王德岩:

本章的重点还是落在“习相远”上,性的问题在孔子这儿确实罕言且没展开。

刘祥柏:

主要是,我从来了没想到过一个美国人会是个文人!

袁梅:

性善还是性恶,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可学夫子,悬搁之。[抱拳]

刘祥柏:

性相近,似乎是不涉及善恶的问题,或者说无所谓善恶的问题。

王德岩:

主要是他所“习”与一般美国人相远了

刘祥柏:

一说到善恶,总是说言谈行为是不是会造福他人,是不是会危害他人。

是个道德评价。

郭美華:

在两汉到隋唐的性三品说中,其实就是经验主义人性论基础上某种现实区分而已。在宋代,张载提出人性二重说,然后为朱熹所强调,逐渐从宇宙-本体论角度来理解人之本性。通常以为人之性由理、气二者构成,所有人甚至所有物都是禀理为性、禀气为形。人与物的区别乃至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气的厚薄、染净等等,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天理以为本质。这套说法,尽管精微,但其实恰好是人的真正本质的反面。

其实,在程颢的论述中,关于人性的讨论有几个基本点,应当被我们加以注意:其一,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谈论人性,以具体而现实的生存活动为基础和前提,反对抽象思辨自私用智的“本体主义”路向;其二,“生之谓性”不容否定,人之性基于人之生,人之生不同于禽兽之生,但那是生之具体而现实的区别,而非理智抽象的精神规定的定义式区别,反对生物主义取向;其三,明觉即自然,不能为人之现实生存活动的精神性寻找一个非现实的超越实体作为根源,人之生存只能从切己而觉悟的当下绽放去展开,切断了本体主义与生物主义溯源之路;四,性无内外的整体性视野,反对内心外物或内心外理的认知主义取向,而突出了基于切己践行与明觉领悟统一基础上的万物一体,反对原子主义的个体观;五,“继善成性”,强调道德生存展开为一个活生生的、不断绝的过程,反对抽象理智的自然宇宙论观点。在善和性的关系上,大程认为不断绝的自身展开为善,而善的展开,乃可以造就性。在主体性的当机觉悟中,人领悟自身之生存承继着一个绵延不绝的生化历程,并以自觉而自主的行动经由自身继续这一变化大流——不间断地以自我肯定方式展开自身,此即善;而所谓自我肯定地展开中自身,本质上是在取舍相宜——即在对自身有所肯定且有所否定——的活动展开活动中,生成自身之所是——即性。简言之,程颢的诠释,可以说奠定了对于人性问题加以反思的基本视角。其具体论述或可以有不同的甚至新的展开,但这些基本视角则是反思人性问题之的论,不可背离。其基本的意向,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将对人性问题的反思带向抽象玄思的无人无物的死胡同里面去。

张国明:

@孙福万 ,孟子言雄气伟,然其与告子论争性善之说,确有强辩色彩,性本善容易起争议,夫子之性相近说更易为大家所接受!

性善说必然引出性恶说

郭美華:

由此,我们可以返回来追问:夫子所谓“性之相近”与“习之相远”究竟什么意思?究竟是在突出相近还是在强调相远?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相近还是相远更为本质?对于人类之中的个体而言,就是相近还是相远更为根本?

显然,我们首先要立定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即夫子之仁学,强调基于主体能动性的自我道德完善,乃至于下文都还有“上智下愚不移”,以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子罕言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之类说法,这种说法,反衬的恰好是现实具体的好学修德之行对于成就自身的根本性。在根底上,脱离了这种具体而现实的能动性活动(道德性好学修行),来谈论人性,这不是夫子所赞赏的。

刘祥柏:

子一开头就曰过,学而时习之。

张国明:

夫子是教育家,自是看重后天教育,强调“习”!

刘祥柏:

有教无类

张国明:

谈心言性,恐为夫子所不取!正如夫子言“未知生焉知死”之论。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什么意义?好学之,时习之,乐在其中也!

段兰华:

本章重心在后,孔子重习,强调后天之习得。这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引导习得!

张国明:

作为老师,很容易理解夫子之心在“劝学勉习”。今天的老师仍会强调这样的意思!

段兰华:

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因为性是生命本体,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内因,即变化的根据。

郭美華:

其次,通过现实行动而成就为自身,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内容:(1)如果我们讨论人作为类的本质(人类之性),我们是在将人作为类与禽兽相区别的意义上来说人之性。更进一步,当我们在讨论到具体个体的人性之时,我们就不但要将他与禽兽相区别,而且还要与他人相区别,亦即,所谓人性的讨论,实质上指向的是每一个体成就自身区别于禽兽的类本质,并进而在成为“人类之一员”的基础上,走向成就个体之性——即独一无二的自我性。我们在讨论人性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用理智认知的态度来对待人性,以为人性就是一种定义式的普遍理智规定。这实质上完全悖于人的真正本质。(2)我们常常人性讨论走向理智思辨的本体论窠臼(生物主义本能说更不用提),设定一个先天的精神规定性,来解释现实的复杂多样性。其实,这个方向完全是反了。我们素常说孟子的人性善是政治善的基础,事情的本质恐怕是另一种情况,即社会自身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的善,是每个人能成就自身为善的前提和基础。两个方面合起来看,夫子突出不外乎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活生生的具体之人都追求自身实现,这与一切个体之人的生命而言,都是一样的;而人的现实生命的经验展开,便造就不同的丰富而多元的个体。

王德岩:

两个方面合起来看,夫子突出不外乎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活生生的具体之人都追求自身实现,这与一切个体之人的生命而言,都是一样的;而人的现实生命的经验展开,便造就不同的丰富而多元的个体。[强]

段兰华:

有一点很重要,人之初虽然都是生命体,但其潜在的素质是有区别的,所谓“性相近”而未言“性相同”,这也就有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王德岩:

@段兰华 段老师说的这点很重要!

孙福万:

@郭美华 "脱离了这种具体而现实的能动性活动(道德性好学修行),来谈论人性,这不是夫子所赞赏的。"[强][强][强]

王德岩:

所谓“性相近”并不是性相同,习相远并不是习相异,“近”和“同”,“远”和“异”之间还有很大的论述空间,请教大家!

张国明:

夫子的因材施教似乎不涉及人性问题@段兰华(北京)

王德岩:

还有虽然此处无需回答性善性恶以及后来性三品的问题,但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问题还是要回答的,所习能否改变上智和下愚?

孙福万:

钱穆《论语新解》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刘祥柏:

思想发展越来越思辨。孔子跟弟子聊天式的长者肺腑之言,可能未必都要上升到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理解,当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孔子的话,大概是比较朴实的,跟学生们说:人啊,一开始都差不多,后来长着长着,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了呢。一个字,学。

不學禮,無以立。

袁梅:

@刘祥柏  嗯,有时不宜过度解读。[玫瑰]

孙福万:

@王德岩  窃以为,"上智"与"下愚"之说,恐是圣人劝人向学的一种机巧。

王德岩:

@孙福万 @刘祥柏  都同意!本章重在慎所习,落脚点在学!与生而知之章旨近。

张国明:

@刘祥柏  思想发展越来越思辨。孔子跟弟子聊天式的长者肺腑之言,可能未必都要上升到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理解,当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孔子的话,大概是比较朴实的,跟学生们说:人啊,一开始都差不多,后来长着长着,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了呢。一个字,学。

不學禮,無以立。[强][强][强]

刘祥柏:

关于上智和下愚,我想孔子是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对于不可知的东西,不轻易下结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

那么,上智和下愚,或许都是有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争取学而知之。

张国明:

我也认为上智与下愚之说只是一种教育学中的假设,所以假设两种情况,仍意在“劝学勉习”。让学生自我联想:你是上智吗?不是。那就认真学习吧!又你是下愚吗?不是。那还不认真学习等什么?

段兰华:

@张国明:

不是“人性”是“性”。

“性”是什么?看来有异议!

刘祥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这样的智者、圣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只是好学敏求而得之的。那么,天才说就先放一放,还是好好学习吧。

张国明:

@段兰华 ,不是“人性”是“性”。

“性”是什么?看来有异议[强][强]是啊,有异议的

袁梅:

天性和习性的区别

孙福万:

@张国明 嗯嗯,"上智"与"下愚"之说,就是佛教中的"善巧方便",智者不必迷惑于此。

王德岩:

@孙福万 上智"与"下愚"之说,恐是圣人劝人向学的一种机巧。——孙老师,这个解释方法得划线,得判教,哪些是权教,哪些是顿教,哪些是圆教,否则能解释的问题太多了。

张国明:

@袁梅 天性和习性的区别[强][强]那么:性相近,指的什么,天性还是习性?应该是天性。天性相近,天性不应成为因材施教的根据。不过后天习性则可成为因材施教的依据。

孙福万:

@王德岩  判教?那就难啦!德岩兄多指教!

段兰华:

@张国明 :子路与颜回的不同属于什么“性”?

张国明:

习性

李伟东:

先天秉性不同

孙福万:

@段兰华 那肯定是"气质之性",不是"天地之性"。

李伟东:

心性、天性、习性

王德岩:

@孙福万[呲牙]我没那个本事,但您这个方法用多了也偷懒。您是说夫子在用“黄叶止啼”呢?还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张国明:

当然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习性与天性亦不可分

孙福万:

@王德岩  呵呵,是有"偷懒"之嫌疑~[调皮]

李伟东:

与天道同者为心性,

遗传血脉者为天性,

后天习惯者为习性。

段兰华:

我个人认为这里还是指“习性”,如果是天性则难以改变。本章中由“近”及“远”说的是一种改变。

张国明:

从另一角度讲:上智与下愚虽是教育学中的假设,但我同样认为:这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孙福万

王德岩:

@孙福万 您把夫子的话分了直说和善巧后,得告诉我都哪些是。俺是老实人,万一分不出来呢?

段兰华:

@张国明 :

只表达我个人观点,不去否定他人之说。见谅哈![微笑]

张国明:

那时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天生的傻人,他不上学,也没人对他提出学习的要求!

孙福万:

@王德岩  @张国明 天赋高的人和笨蛋肯定都存在,但少之又少,故孔子之说,是善巧方便的可能性大。

张国明:

我个人认为这里还是指“习性”,如果是天性则难以改变。本章由“近”及“远”说的是一种改变。@段兰华(北京) [强][强]段老师所言极是。每日受益于段师信达雅之译![握手][握手]

段兰华:

@张国明 :傻子未必不能发掘其可生长智能而施教。

张国明:

天赋高的人和笨蛋肯定都存在,但少之又少,故孔子之说,是善巧方便的可能性大。@孙福万 [强][强][强]

袁梅:

@张国明 傻子这种特例就不要拿出来说了吧,夫子谈教育是针对普通人的。[偷笑]

段兰华:

多元智能,人必有优势或可生长者。

孙福万:

@张国明  即使有傻人,还有"不弃阿留"的故事呢,还有"阿甘"和"雨人"呢~

李伟东:

性相近,是指人类的共性,与猪狗等有很大的不同

孙福万:

@王德岩  呵呵,德岩兄如果分辨不岀来,俺就更分辨不出来啦!

王德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校现在就是以这个来要求老师的!合乎孔子之道呀。不过老师可就难了,佛还不度无缘之人,老师的就必须度。

郑静:

@张国明 习性[强]

学生不珍惜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

张国明:

即使有傻人,还有"不弃阿留"的故事呢,还有"阿甘"和"雨人"呢~。虽然,则与夫子勉学无关!夫子重在劝学!至于傻人能否有特殊的教育方式则另当别论!@孙福万(北京) 孙师所言已是另一个问题了!

段兰华:

@张国明:其实没关系的,我从教35年,思想认识一直在改变着,否定自己也是有的,而且对《论语》的感悟亦有多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李伟东:

性,既含有心性部分(佛家称为真如本我,道家称为道,儒家称为心性),也有先天秉性即天赋之性,所有的天才,都是在某方面的天才,所以不同。

郑静:

又要说到配置了人最基本的配置, 1感恩2珍惜

张国明:

@段兰华 ,我亦如是。不断改变着

李伟东:

习者,习染、习得,后天习惯养成,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关,故曰:习相远。[抱拳]

孙福万:

@王德岩 不过,有意思的是,也有人认为,《论语》是孔子对中人说的,而"性与天道",则只能对上智之人才说,那就只能密传了~但也就是一种说法,好玩而已。

郑静:

夫子针对人普通人,做高大上的教育啊

张国明:

@段兰华,看来我们俩已接近“勿固勿我”了,哈哈,自我夸耀一下吧![呲牙][呲牙]

郑静:

还是为了高大上的说教

王德岩:

@孙福万 我同意这种说法,如果颜回这样的算中人之上的话,教育就是针对中人。

孙福万:

@张国明 @段兰华 嗯嗯,我看过一些多元智能理论,很有道理!将人分为"智"和"愚",本身或许就有问题。

段兰华:

@郑静:有争也不奇怪,孔子说到底还精英教育,而当今教育倡导“上人、中人、下人”都要受教育。

孙福万:

@王德岩 同意!教育主要是针对"中人"即普通人。

李伟东:

人多数都是某方面智,另一方面愚

张国明:

有争也不奇怪,孔子说到底还精英教育,而当今教育倡导“上人、中人、下人”都要受教育。@段兰华(北京) [强][强]

李伟东:

@孙福万 那上下人如何成就?

张国明:

@王德岩 北京 教育主要是针对"中人"即普通人。[强][强]

郑静:

精英教学为上教育。中男孩学学可以了[微笑]

王德岩:

@郑静 针对中人,取法乎上。

李伟东:

教育主要是针对"中人"即普通人。不太赞同。[抱拳]

郑静:

夫子争议之一就是他可是把人分为等级?

李伟东:

那“大师”如何成就?自学成“大师”?钱氏问题

郑静:

真儒们说没有

张国明:

上智与下愚只是个例,特案,绝大多数人是中人。正因如此,教育的对象自是中人为主!

王德岩:

上智与下愚不移呀,不移怎么教?@李偉東 廣州

段兰华:

@张国明 :我们看《最强大脑》,其那实是一种多种智能近乎于零,而某种智能发展超群者。

李伟东:

成就孩子的本我,就是教

馬震宇:

上中下人 是一种事实,但不应作为一种甄别标准。

郑静:

@张国明 我理解为中国人。老师不打我[敲打][敲打]

今天明白了

王德岩:

@李偉東 钱氏也有人教

李伟东:

没有明师指点,成不了大器。

馬震宇:

谁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读书好就是上人呀。

郑静:

最后一句,我是中铲阶级。中人

没有明师指点,成不了大器。学习要珍惜要懂感恩!

张国明:

我们看《最强大脑》,其那实是一种多种智能近乎于零,而某种智能发展超群者。@段兰华(北京) [强][强]我想亦是如此

李伟东:

让小草成为小草,大树成为大树,小鸟成为小鸟,雄鹰成为雄鹰,这就是教育。

李伟东:

子贡成为子贡,子路成为子路,就是教育 [抱拳]

邹峻:

@李偉東

顺依天命的智慧,论语教育底色[微笑]

郑静:

@李偉東  草:草民。树:材木。鸟。菜鸟。雄,雄鸡

段兰华:

@张国明 :那个周氏怪童,在常人眼里就是个傻子,可他音乐智能有绝对优势,他指挥交响乐团的范儿,专业指挥都不否定。

@李偉東 廣州 :子贡成为子贡 ',子路成为子路 ',就是教育 [抱拳]

哈哈……

馬震宇:

但他成不了卡拉扬这样的指挥大师。

李伟东:

致中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亦在其中...

更有何事?

张国明:

是啊,上帝关上了一个门,打开了一个窗@段兰华(北京)

李伟东:

@段兰华

夫子也就只能把子贡子路等教成这样了,我们能超越夫子吗?

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教成“夫子”吧?[抱拳]

袁梅:

@段兰华 @张国明 还要把舟舟这样的天才之才与夫子教育目的有所区别。这一类天才更多是指技上之长,而非道。[抱拳]

馬震宇:

一个是跟着音乐的感觉走,一个是调动音乐的情绪并赋予感染力。

袁梅:

@张国明 @段兰华 更不是夫子所讨论的“性”

馬震宇:

雨人 偏才 偏执狂 大师之间有相同处 ,但其差异很大。

段兰华:

@袁梅 :所以说“有教无类”也只是相对而言。但能把舟舟教成舟舟 ' 也就是道。

@袁梅 :所以说“有教无类”也只是相对而言。但能把舟舟教成舟舟 ' 也就是道。

图源天下:

舟舟主要是天赋,自主模仿学习,

和他父亲不得不带着他上班有关,无意中激发了他的潜能……

段兰华:

@袁梅 :我认为“特殊教育”非但没有违背夫子之道,反而是对孔教的丰富与发展,否则有教无类就成口号了。

馬震宇:

但纯的习带有盲目性,但大量盲目的习会沉淀出有价值的东西。学是减少盲目性的,但习的过程有利于思考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学侧重具有内容的传授,多为确定性的东西。

小阎:

大智若愚怎么办?

张国明:

@袁梅 ,你观念中的夫子之性是什么?

馬震宇:

呆若木鸡

图源天下:

上智与下愚只是个例,特案,绝大多数人是中人。正因如此,教育的对象自是中人为主!……赞同[表情]

小阎: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馬震宇:

通过习会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这是学所不能得到的。性即为人的好奇心,尝试心理,盲目心理。

图源天下:

天才都不是教育出来的,比如梵高毕加索贝多芬……

馬震宇:

学教会的都是常识,如翼装飞行,是学不到的,需要有盲目尝试心理、有敢于被摔死才能实现的。第一个上太空 登月的人也是一样。

李伟东:

天才很容易被抹杀,成就很难!像一个种子,长成大树难,其中很容易被老鼠虫子吃掉等后天因素而被抹杀...

刘祥柏:

掌握某种特殊技能,或许会有一些禀赋差异,有些人天赋异禀。但是坚守道义,注重仁义礼智信,这方面会有天才吗?

文德政:

从历史记录看 孔子老子是这样的天才

书读得少 其他不敢说

刘祥柏:

孔子意在培养君子,大概不会相信有人天生就是君子,不用学习,就会自动成为君子。 都是好学敏求的结果。

文德政:

当然老子直接从道和德这个层面 去坚守

生而知之 本意应该就是天才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个过程应该也是天才 现代话或是一个渐悟的过程 似我这蠢才根本就不悟[表情]

可能各门各派有不同看法 个人认为儒门包括孔孟荀子都相信天才也需要学习 ,所以论语开篇学而,荀子开篇劝学

李伟东:

天才没有后天的践行印证,神经元就枯萎了...

文德政:

世人多数不是天才,更需要学习,加上人与生俱来的惰性等等,圣人不得不强调学习,以至认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努力学习就可以成才);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血统好应该更有天才范,但离开学习,进步甚至不如平民子弟)”

李伟东:

如果一个天才,从小被关在一个单人房内,只给吃喝,十年就废了!

劉樂恆:

最近也在琢磨孔子的性论。性相近也,不必如宋儒所理解的气质之性或兼气质之性,而是属于古代的生之谓性的大传统。但生之谓性可上下其讲,告子下讲,孟子上讲。仁也是这样,在孔子处,不须如宋儒说仁是理抑或气,仁就是感通。感通可上可下,澈上澈下。

李伟东:

仁为德与性间,贯通德与性,就像三才者,天地人,人贯通天地,故曰:仁者,人也。

張弛弘弢:

17.02 性近習遠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我如此句讀,是想說,前後句是並列的,無強調重“習”輕“性”之說。另外,需關注兩個“也”字,夫子一個都沒有省略,兩頭重量相同,並列呀!還有,這兩個“也”,表達語氣也一樣,肯定句式沒商量。

性,到底指什麼?夫子沒有講,誰敢代言,一定被拍磚。我只組兩詞: 性質、性別。

季善威:

性质

張弛弘弢:

天性,自然世界表現出來的所有規律,即朱子所講的“理”,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這些規律的表現無需人類施加任何影響。

獸性,即動物性。若把獸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麼動物性更接近于天性。

舉例: 太陽東升西落,天性;狗在二八月繁殖,動物性。

人性,人雖然屬於靈長類(相信達爾文)動物,但“人”和“性”兩個字連用謂之人性了,就需要與動物性做和分別。(人與自然 人與動物)

人性一: 人言,人出生前可謂之天性。我認為大謬,太不尊重生命,太拿生命不當回事了。我認為,自從生命開始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人的性質,就應該稱為人性,或稱先天人性。如果說有分別,那他所承續的也是他父母的人性。(請關注成長心理學 胎教理論 讀經寶寶)

人性二: 已經降臨這個世界的人稱為人性沒啥異議。等著這個社會熏染就行了。(胎教也是熏染哦!([表情]o[表情]) 更重要。 )

心 + 生 = 性 。心起什麼樣的念頭,生什麼樣的想法,就是什麼樣的心性。簡單講,此心性就是人性吧。竊以為,孟子講人性很詳盡: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還配亦仁義禮智。孟子之“四心”,一旦展開,實為八心。 可以解釋解決好多問題。

比如: 地鐵親嘴之類,就是沒有(缺乏)羞惡之心,是動物性表現。佛經講,夫妻之間非時、非地的夫妻生活都叫邪淫的,要戒。 (不是禁性哦!) 假如人人都能做到孟子“四心”,國家安定,世界太平!

問題一:孟子為何提出性善論?荀子為何提出性惡論?

孫師以引新解回答了——钱穆《论语新解》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此處應該送[表情]

李伟东: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顺其本心,即达圣域。

張弛弘弢:

問題二: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一些關於教育的文章,很多都談到這問題,談的那叫一個長,裹腳布一樣,那修飾詞用的,其冗長度絕對不輸《資本論》

其實,我們百年教育的失敗,其一原因就是迷失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導致教育不出“人”來,更不要說世界級的人才了。(錢老之問)

教育的目的特唯一,特簡單: 開發人性!

因為——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李伟东:

孟子性善实为至善论,自性不善不恶,与道合一为至善;荀子性恶论,为后天习性染污后所为。并不矛盾。

张老师说的好!教育的本质,就是成就一个人的真如本我,就是开发人的心性,成就一个完整的人。

張弛弘弢:

@李偉東   謝謝李老師幫忙補充。

“让小草成为小草,大树成为大树,小鸟成为小鸟,雄鹰成为雄鹰,这就是教育。”[强][表情]

不是教育的親身實踐者,沒有對教育的深入思考,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真摯的愛,難初此語呀!

李伟东:

荀子提醒我们要“童蒙养正”,及时去除恶习斜枝;孟子点拨我们,心性与道合一,就是至善。阴阳正反教育,并不矛盾,正好相互补充。

張弛弘弢:

最後,希望群里的每位師友都能通過“習”,成為最好的自己。

爬樓結束,感悟完畢!

謝謝有“李”,開始休息!

李伟东:

致中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张师成为张师,李某还是李某。休息![呲牙]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