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的缘故,我曾游览过不少名人故居。但是中国最早的旅行家、中国著名的著名的地理学家、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资深“驴友”、骨灰级旅游达人、徐霞客的故居无外乎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被盛赞为“游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业的先驱。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也许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快乐,为了放松。但是对于徐霞客却是截然不同的,在那交通基本上靠走,通信基本上靠吼,防盗基本上靠狗、兵荒马乱的动乱年代,想要游历四方就只能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徐霞客的旅行中,充满了各种困难与磨难。这是当今人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的,但是徐霞客依然历尽艰辛游历各地,在磨难中成长,在困境中需找快乐。
游览一个名人故居前,先要了解这个人。徐霞客生于1587年卒于1641年,徐霞客名泓祖,字振之,是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徐霞客少年时就聪明过人且饱览群书,22岁摒弃仕途,开始漫游祖国,34年间,足迹遍及16个省区的名山大川,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世界上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徐霞客及所著《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因此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旅行家,早年间马镇就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明末清初时徐霞客故居惨遭焚毁,直到清顺治年间徐霞客的侄子孙徐君铨在此原址上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
大门正面悬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岩溶标本等。
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充满江南韵味的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传说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的地方,据介绍这座桥已经有40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是在1985年在旧址上重新修建的,它依然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明万历四十八年,盖新房,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乃命名为“晴山堂”。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是年,霞客开始请人镌刻于石,以示纪念。明崇祯三年,徐母逝世后,霞客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毁于兵燹,而刻石幸存。连同《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三方一并嵌砌于南旸岐小学校的专室壁间。
1978年,在当年徐霞客数次登船远游,又数次弃船归业的河埠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围墙,黑色屋面的房院,座西朝东,三面环水,一面碧野,景致幽美。堂院门前,并列的是一对古老石狮,院门内,种着棕榈、桂花、迎春、盘红等江南名枝佳卉。
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之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0篇,计76块石刻,为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很为宝贵。
仰圣园是家乡人民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于2001年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江南园林。该园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味高雅。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后院,墓地尽头的祭台前面有一尊高2.70米的徐霞客塑像,手执竹编帽,仿佛风尘仆仆壮游祖国千山万水回到了故乡。
塑像两侧树立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和原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撰写的碑文、整个墓陵肃穆幽静。墓地面积745平方米,两旁遍植罗汉松、地柏、白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
欢迎关注职业摄影师刘杰,每星期一、三、五定期向您展示视觉特刊!
刘 杰
旅游摄影师、自由撰稿人、人文风光摄影师、摄影旅游项目领队、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中国国家地理专栏作者、«美丽中国行»摄影师、头条号签约作者、多家旅游媒体专栏作者、Gettylmages/CFP签约摄影师、全景视觉等多家专业网站签约摄影师。
微信:photographer_liujie
微信公众号:liujie1034490242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u/133738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