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长三角北翼,“扬子江城市群”已成定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江苏省委、省政府于6月20日召开了深入研究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问题座谈会。
从地理范围看,扬子江城市群囊括了长江江苏段的南岸5市、北岸3市,打破了江苏江南、江北的传统地域观。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构建的新战略载体,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也是实施省域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以此承担参与未来国际竞争、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从整体上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目前,扬子江城市群占到江苏约50%的面积,汇集了省域最为丰富的经济、科教、人文等要素资源,也贡献了全省约80%的经济总量。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江苏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最重要增长极,抓住这个“发动机”,也就抓住了江苏的转型升级。
国际、国内、省内三大定位
解决好定位问题是重大战略的前提。
从李强对扬子江城市群的数次表态中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和优化”这“三个发展”是关键词。此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南通、泰州和扬州的发展,各自针对性出台了有关政策,其核心是鼓励三市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和跨江融合”。事实上,在沿长江经济带战略线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段拥有最密集的过江通道。
根据江苏省的部署,扬子江城市群要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成长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教育部-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由于城市群的等级代表和决定了城市群经济能量的集聚和扩散,因此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将是主导江苏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和现实水平的主要力量。
李强指出,从国际范围看,扬子江城市群应是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开放重要门户和标志性区域,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从全国范围看,应是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建成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的绿色城市群;从江苏省内看,则是全省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将苏南与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支撑全省、带动其他区域发展。
成长春认为,从发展动力上看,上海、南京分别代表了国际化和省会城市的资源和力量,是扬子江城市群的两个核心驱动点,可形成“共振效应”。其中南京已在2016年实现了经济总量过万亿元,通过“政府+市场”的强大推力,扭转了过去的颓势,上海则是长三角核心。
“扬子江城市群整体接轨上海,南通是最前沿。”成长春进一步表示, 新一轮更好对接服务上海,关键看南通如何扮演好上海“北大门”的角色。据悉,南通在2016年首次以“苏中”城市角色参与了江苏省苏南片区经济工作座谈会。
加强内部协同
刘志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扬子江城市群的提出,改变了江苏传统按照“南-中-北”(即“块状”)发展梯次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提出了“相互融合”。
江苏省社科院何雨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宁镇扬泰”城市群、“苏锡常通”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具体就是苏州(苏锡常)、南京(宁镇扬)和南通(快速崛起的苏中板块),这三足鼎立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和安排。
从地理看,处于内部两大城市群之间的“无锡-常州和泰州”板块,尤其是长江北岸的泰州,目前尚未建有高铁,通联通达相对偏弱,中心领头城市尚未形成。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葛金华就认为,常州是目前长江江苏段唯一没有快速过江通道的城市,因此迫切建设一条贯穿常州、“北从泰州接京沪”、“南接沪杭”的通道。
从产业角度看,江苏沿沪宁线城市的产业重复率相对高,尤其是当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刘志彪认为,产业名称趋同并不代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和规模结构也趋同,不代表相互之间就没有分工合作,“只要市场中存在着有效的兼并收购机制,就能自动消除产能重复和过剩,实现竞争中的合作。”
多位受访的学者均指出,从区域分工看,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定位应当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上海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解决江苏产业从中低端转型中高端。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wanghp@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