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文
(公元前630年)
由于受到楚国的恐吓,中原小国郑国无奈从晋国倒向楚国的怀抱。又加上晋文公出逃时郑国对他不礼貌,晋文公大为恼火,决定请秦穆公一同讨伐它。
两个大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开了过来,围住了郑国国都,把国君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郑国大夫佚之狐想到了老汉烛之武。他对国君郑文公建议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国君虽然满腹狐疑,但也只好同意试一试。
烛之武很快被请了过来。不过他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忙道歉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烛之武没法再推迟,就答应出山。
夜晚,郑国人偷偷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出去,他要去秦国军中见秦穆公。见到秦穆公后,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让我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土地作为您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难以实现的,而晋国却能得到。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不过,晋国何时才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希望您能认真考虑这件事!”
这一番话让秦穆公豁然开朗,他马上偷偷与郑国签订了和平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不声不响地带着秦军回国了。晋国听说秦军私自退兵后相当失望。狐偃要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穆公的帮助,我是当不了国君的。依靠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另一方面,秦国是我们的盟国。轻易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典故来源: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 僖公三十年》)
②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於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选自《史记 晋世家》)
附:作者简介
原无,本名吴志民。远祖籍贯春秋虞国,可怜的国君因为贪点小财,把江山就拱手交给了晋国。此后便成了晋地山西的子民。据说在明代,祖先从大槐树下迁移到河南上蔡,从此成了蔡民。1995年硕士毕业,落蹄中原某市,倒进媒体,成为躬耕的”卧槽马‘’,一晃二十余年,即将骈死于槽枥之间。曾以吴工平之名连缀一本《非礼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