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以正史论还是以文学作品论,《史记》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怎么样写出这部传世之作的呢?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
自贡网讯(记者 陈勤) 自贡文化艺术讲坛2015年国学系列讲座第十讲近日在市老年大学举行。讲座嘉宾是我市著名文史学者陆坚,讲座的题目为《正史之矩,记传之范——识读司马迁的史记》
《礼记·玉藻》篇说:“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右史记载帝王的言行,集结成《尚书》、《国语》,左史记载帝王的大事记,编成各国的《春秋》。如果把言行和大事记合并在一起,便形成了《左传》。《左传》是解释《春秋》的历史书,这说明在古代, 史学是从经学中脱离出来的 。 《汉书·艺文志》里没有“史”这个纲目,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被列入“《春秋》二十三家》”里面;直到《隋书·经籍志》才开始出现“经、史、子、集”四部,并把纪传体称为“正史”,在正史的下面又附有三十四部编年体的书。《隋书》的作者认为编年体属于“古史”,在古代人们记载历史用的是编年形式,《史记》出现后才改用记传,到了荀悦的《汉纪》出现,又重新使用编年。魏晋时期,《竹书纪年》被发掘出来,掀起了一场编年体的热潮。干宝写作《晋纪》、裴子野著有《宋略》、吴均传出《齐春秋》等,然而这些恢复“古史”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许多史书逐渐失传了。 唐朝建立后接连修订了《晋书》《周书》《隋书》《南北史》等“正史”,使得编年体再次没落,直到《资治通鉴》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势。 “十七史”与《资治通鉴》 唐朝编订的史书虽然很多,但广为流传的只有“ 前四史 ”,魏晋的史书都藏在广内,没有版本流传民间。直到宋仁宗天圣二年,才依次板刻出了《隋书》、《梁书》和《陈书》等。那时候《宋书》和《北齐书》残缺较多,只得用《南北史》来填补;仁宗还先后又命宋祁与欧阳修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