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 【释义】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担心。 【出处】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典故】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一会儿担心天会
推荐: 《本草》植物志之铁皮石斛:不求与天老,可求人长寿 文/丐丏 (一组道家鼓舞图片) 【作者简介】丐丏,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市作协会员,编辑职称,喜爱文史
在哲学基础及修身之方法上,《列子》所阐述的观点与老庄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谈及面对生死的态度时,《列子》却与上述二家的观点相差很大。庄子是坦然面对生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
哲学著作天瑞 列子画像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
列子,东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列子学,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关于宇宙和天体的学说都早于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学者。 列子画像 列子生性随意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
作品原文 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须是掠,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
饮酒二十首 (晋 陶渊明)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庭前长着幽兰,暗含芳香等待微风轻沐。 清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中庸》出自《小戴礼记》,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一文,文字简约,义理艰深,是儒家经典中哲学意味最浓的篇目。 《中庸》和《论语》《大学》《孟子》一样,意义重大,是古代儒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篇目。“中庸之道”和《中庸》一文密切相关。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命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分歧甚大。 有人说中庸之道是“和稀泥”的同义词:折衷调和,两头不得罪。这是所谓骑墙派做法。 传统学界认为,中庸之道是“持中”哲学: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如汉代郑玄解“中庸”、宋儒程颢、朱熹解“中庸”皆作如此看。 程颢注解: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加注曰: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常也。 总的来看,中庸之道含两种意义:一是儒家德性“中庸”;二是宇宙、本体论“中庸”。孔孟重点关注前者;《易传》《中庸》关注后者,两者缺一不可。 一,中庸第一层含义:孔子儒学之中庸。 作为修德治世之学,中庸说法最早出自《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也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之德是很高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具备这种德性。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子夏做事则“不及”。子贡说,子张比子夏要好吗?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的意思是,子张之“过”和子夏的“不及”都不好。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德是持中之道:既不要“不及”,也不要“过”,把握好分寸,不走极端,取其
兔工匠每日国学:那些让人抓狂的矛盾里,藏着一个“细思极恐”的成语网络词儿里所谓细思极恐,就是越往深处想越怕。今天兔工匠要说的,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成语。歧路亡羊《列子 · 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形容危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