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耳廓上一侧或两侧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是什么?有什么用吗?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先来看看耳廓各个部位的名称。耳廓上的小孔最多的位于耳轮(前)脚上升肢前缘,与面部交界区。
少数位于三角窝处。
医学上,这个小孔是一种被称为耳前窦(preauricular sinus,PAS)的先天性畸形的外口。
耳前窦是耳廓形成过程中遗留的一个盲端窦道。
人类胚胎早期的形态有些类似于鱼类,头两侧有两个腮裂。耳廓就是由来自于第一鳃弓尾缘和第二鳃弓头缘的六个间质细胞增殖小丘融合而来。
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说认为,耳前窦是6个小丘融合不完全形成一个小的缺陷。
在我国,这种状况通常称耳前瘘管(preauricular fistula)。其实,这个名字并不符合一般的医学术语命名规范。
为什么这么说?我么先来看看耳前窦的形态。
耳前窦形态多样,有的仅仅是位于皮肤上的小的凹痕,有的则有直到耳廓软骨的窦道,窦道甚至可以有分叉。
无论形态如何,窦道内都是一个盲端,不会与外耳道、鼓室或其他体腔相通,就如同我们在山洞壁上挖一个小洞一样。
窦道内壁覆盖正常的皮肤,因而,大多数的耳前窦都不会向外排分泌物。这些耳前窦除局部可能会有点痒(窦内有少许耳垢类的物质刺激)外,可以终生没有任何症状。
按照医学术语命名规范,这种只有皮肤开口的盲端窦道只能称为窦,而不是瘘管。
医学上,瘘管(fistula)是指体内两个器官之间或器官与身体外部之间的永久性异常通道。就如同我们在山洞壁上挖洞时,与另一个山洞挖通的通道,或与洞外相通的副洞口。
比如,临床上常见的肛瘘,就是因为肛门周围脓肿处理不及时,脓肿在直肠和肛门周围皮肤各自破溃形成内外两个开口,这就是典型的瘘管。
当然,有时候,瘘管一端的开口愈合,只留下一个开口,却还有分泌物排出,称为盲瘘。
可见,通常的耳前窦是一个典型的窦道,而不是瘘管。
当然,耳前窦有时候会有类似于皮脂腺分泌物的物质排出。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分泌物,而是窦内皮肤上皮细胞脱落形成的,类似于耳垢。
还有时,耳前窦会发生感染,会排出带有恶臭味的类分泌物或脓液。
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有“分泌物”排出,这时才可以勉强称为耳前瘘管。
就是说,耳前瘘管这个术语只适用于耳前窦有“分泌物”排出的状况。在所有耳前窦中,这并不是常态。
比如,新加坡1万多名征兵男性中发现的124例耳前窦中,仅有24%出现过排出物或者感染。
耳前窦常见吗?
由于大多数耳前窦并没有症状,人群中确切的发生率并不是很容易确定。文献上报道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
比如,美国报告发病率为0.1?0.9%,,英国0.9%,我国台湾2.5%,非洲部分地区则高达4?10%。我国报告的发生率在1?1.5%之间。
可见,耳前窦是一种很常见的状况。如果没有感染,严格来说都不能称为疾病。
耳前窦遗传吗?
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肯定遗传啦,自己一家几代人就都有。
但是,这还真不一定。
耳前窦既可以遗传性的,也可以是散发的。
一多半的耳前窦是单侧性的,双侧性的占25?50%。通常,双侧的更容易是遗传性的。
遗传性耳前窦表现为一种不完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说携带基因并不一定就可以表达,外显率约85%。
另外,耳前窦还是多种综合征的组成部分,这些综合征常常是遗传性的。
怎么处理?
耳前窦的处理与临床表现直接相关。
如上所述,多数耳前窦可以终生没有任何症状。这时,不用管它,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偶尔会有皮脂腺样的排出物。而且,这种排出物常常会反反复复。
俗话说,满则溢。这些东西在里面集聚多了,在自然压力下会排出。对于没有感染的排出物,也不要管它。
人们自己,或者家长,往往有一种强迫性,对耳前窦经常会强迫性触摸,有排出物时更是情不自禁的想要挤干净而后快。
岂不知,正是这些“自作多情”往往会招来祸患——细菌感染。
感染后的耳前窦局部会发红、肿胀、疼痛。严重的还会形成脓肿。
对于感染的耳前窦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形成脓肿的还需要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
对于反复感染的耳前窦,最好在感染控制后选择某个时间手术把窦道完整切除掉,一劳永逸的消除感染的后患。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手术切除只适于反复感染者。
耳前窦会合并其他异常?需要进行筛检吗?
一个不好的消息是,虽然绝大多数耳前窦独立存在。但是,某些研究发现,耳前窦可能与其他一些先天性异常合并存在。
比如,一项超过32000例活产婴儿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有耳前窦的人存在听力异常和肾脏异常的风险稍有增加。即使是排除了上文提到的综合征外,这种风险增加仍然存在。
这些异常中的部分可以通过脑干诱发电位听力测定和肾脏超声检测出。
但是,有耳前窦的人是不是都应该进行这两项筛查?学界存在很大争议。
毕竟,耳前窦在人中很常见,合并听力或肾脏异常的却极少见。
耳前窦,富贵相?聪明孔?
在民间,耳前窦被称为耳仓。
为什么称耳仓?大概是因为部分耳前窦会有皮脂腺样物质排出。由于外孔很小,这些白色的物质被挤出时形成米粒形状,这样这个“山洞”极像一个米仓。自带“米仓”,这当然是一种“福相”了。
但是,民间又有“前仓藏粮、后仓藏糠”的说法。
既然是耳前窦,咋又分出了前仓后仓?
这大概是把耳前窦和腮裂窦(囊肿、瘘)混在一起说了。
腮裂发育成多个组织器官。发育不良除可以形成耳前窦,还会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腮裂窦。
腮裂窦(瘘)位于耳廓后下方或颈部,其排出物常为土黄色,颇有“米糠”的样子。因而,才有“后仓藏糠”之说吧。至于,“聪明孔”之类的说法,不过是不知其然,然后胡说强过木说的自我安慰或者美好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