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寻章摘句-《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741——810卷)

寻章摘句-《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741——810卷)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29 08:23:18
阅读:
最新资讯《寻章摘句-《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741——810卷)》主要内容是目录:卷741谪岭南道中作登崖州城作李凭箜篌引示弟咏怀二首咏怀二首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梦天卷750天上谣浩歌秋来秦王饮酒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马诗二十三首马诗二十三首马诗二十三首老夫采玉歌南山田中行罗浮山人与葛篇致酒行长歌续短歌昌谷北园-寻章摘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简介:《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代188位诗人921首诗作,明确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界分四编;正文1460页,2800千字。




目录:


卷741谪岭南道中作


登崖州城作


李凭箜篌引


示弟


咏怀二首(其一)


咏怀二首(其二)


雁门太守行


苏小小墓


梦天


卷750天上谣


浩歌


秋来


秦王饮酒


南园十三首(其一)


南园十三首(其五)


南园十三首(其六)


南园十三首(其七)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老夫采玉歌


南山田中行


罗浮山人与葛篇


致酒行


长歌续短歌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感讽五首(其五)


开愁歌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苦昼短


将进酒


官街鼓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冰柱


偶书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忆扬州


自君之出矣


江边柳


柳絮


农家望晴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金陵怀古


登洛阳故城


咸阳城西楼晚眺


汴河亭


塞下曲


谢亭送别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途经秦始皇墓


河湟


过勤政楼


念昔游三首(其一)


念昔游三首(其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沈下贤


长安秋望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润州二首(其一)


题扬州禅智寺


卷804江南春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象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在短短的秉政六年中,外攘回纥,内平泽潞,扭转了长期以来唐王朝积弱不振的混乱局面。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之后,政局发生变化,白敏中、令狐绹当国,一反会昌时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他们排除异己,嫉贤害能,无所不用其极;而李德裕则更成为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打击、陷害的主要对象。其初外出为荆南节度使;不久,改为东都留守;接着左迁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最后,终于将他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诗便是在崖州时所作。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炎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王谠《唐语林》卷七云:“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题诗云……”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人哪能象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吧,也要半年才能飞到。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


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示弟

李贺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清人方扶南说:“此当是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而归。”前四句写归家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间。“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和久别的亲人团聚,又感到欣喜宽慰。三、四句“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表现的正是诗人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弟弟不因“我”落泊归来而态度冷淡,仍以美酒款待。手足情深,互诉衷肠,自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乐趣。可是一看到行囊里装的仍是离家时带的那些书籍,又不禁悲从中来。这里虽只字未提名场失意,而仕途蹭蹬的景况,已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点染,委婉地显示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形象,执简驭繁,手法是十分高妙的。


咏怀二首(其一)

李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咏怀二首(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天上谣

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浩歌

李贺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春晴之日,李贺随同朋友们骑马来到郊外游览。眼前山含秀气,水泛新绿,桃花攒簇如火,柳枝摇曳似烟。诗人在悦目赏心之余,不禁神驰物外,感慨万端。从秀丽的山姿水态,想到它们难免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从娇艳的红桃绿柳想到人生的短暂易逝。一者悲悼好景不长,一者慨叹年命难久。诗歌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境遇和情怀。


诗题《浩歌》本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浩歌”是大声唱歌的意思。一般说来,写作这样的诗宜从叙事写景入手。但诗人不屑于蹈袭故常,偏从虚处落笔,一开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却又把沧海桑田的“意”婉曲而又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宋人刘辰翁评这首诗说:“从‘南风’一句便不可及,佚荡宛转,真侠少年之度。”(引自姚佺《昌谷集注解定本》)诗人用豪放的笔触,雄奇的景象,抒发自己凄伤的情怀,真是既“佚荡”,又“宛转”,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惊世骇俗的英气,所谓“侠少年之度”,指的就是这种非凡的气度。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本篇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岁月将暮。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秦王饮酒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宝库中一颗散发出异彩的明珠。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自己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可见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马元帅的身分平定史朝义之乱,又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抗击吐蕃。即位后,见祸乱已平,国家安泰,便纵情享乐。这首诗是借写秦始皇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南园与《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提到的“北园”同为诗人的家园。这组诗为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而十分可贵。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象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南园十三首(其七)

李贺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这是一首述怀之作。前两句写古人,暗示前车可鉴;后两句写自己,宣称要弃文习武,易辙而行。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象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老夫采玉歌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以产玉著名,县西三十里有蓝田山,又名玉山,它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但由于山势险峻,开采这种玉石十分困难,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险。《老夫采玉歌》便是以这里为背景。


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而又斑驳,清新而又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罗浮山人与葛篇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元和初,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考试。不料竟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这意外打击使诗人终生坎。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但这首困居异乡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长歌续短歌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诗题《长歌续短歌》是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的。关于“长歌”、“短歌”的命意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从传留下来的歌词看,长歌或短歌都是悲歌,用以抒发哀婉凄伤的感情。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李贺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昌谷是李贺的家乡,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竹,几乎遍地都是。“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昌谷诗》)。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这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


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


这首诗在描摹客观景物时,直接抒发了诗人愁苦愤闷的情怀,有如决堤而出的洪水,滔滔汩汩,一泻千里。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傭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原来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现在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乎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了。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全诗分为三部分。


诗的前十句(至“太一安有”)是第一部分,慨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


其中前六句开门见山,感叹时光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但我们的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亲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的“昼短”二字,以见时光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对“昼短”的感叹。这里,诗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都置之不论,只是拈出他感受最深的人寿短促一点来谈。“唯见”时光,虽然转瞬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到光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珍贵。时光呵,你停下来喝一杯酒吧!这就是诗人要向时光劝酒的原因。“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诗人酬君报国的壮志不能实现,深深感到年华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一个“煎”字,表现出对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前六句写得语奇意奇,势如万仞突起,崛峭破空。古人云,李贺诗“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黎简《李长吉集评》)这种评论是很准确的。


后四句感叹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命的长短,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贫者富者,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有生必有死,世上根本就没有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照应“来煎人寿”一句,是时光流逝的又一种表现。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鍾,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这首诗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其艺术特色主要可分以下三点来谈。


官街鼓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见《新唐书。百官志》)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李贺把自己不具形的思想情感对象化、具体化,创造了“官街鼓”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串始终的鼓点,正象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冰柱

刘叉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的玉无暇。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梦中,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从唐德宗贞元末到宪宗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奇谲奔放,寄托遥深,为后世所称扬。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亦有“事随日生”之句,意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愤!作者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可谓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的独特风格。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这是刘叉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一首小诗。诗之独特处,在于通篇以水比剑。本来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闪闪发亮的剑光,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也有以水比剑以至直接将剑称呼为水的。如李贺诗:“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春坊正字剑子歌》)刘叉这首诗不只是在一二句诗中将水与剑相比拟,而是把水剑的比喻作为一个基本构思贯通全篇,更是别开生面。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说是忆“扬州”,实际上是一首怀人的作品,所以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扬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之情重,衬出今日自己情怀之不堪,是深一层写法。


自君之出矣

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幹《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云:“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代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凡所拟作,不仅题名取自徐诗,技法也仿照徐诗。雍裕之这首诗(《吟窗杂录》载辛弘智《自君之出矣》与此诗同,并收入《全唐诗》),模仿的痕迹尤为明显。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成日价相思怀念;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幹《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江边柳

雍裕之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此诗也不脱离情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柳絮

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登洛阳故城

许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颓败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由城市的衰败,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不辞艰辛,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任其弃置废毁,岂不令人痛惜?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这首《汴河亭》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诗写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伤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艺术效果。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念昔游三首(其一)

杜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曾因仕途失意,长期飘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游踪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岩院,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杜牧此诗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李白诗中云:“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描写了这一山寺佳境。杜牧将此佳境凝炼为“古木回岩楼阁风”,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点: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么美妙的风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人,漫步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思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这是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杜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